寂寥中离开?抑或破茧重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CFP供图

     编者按:

    李克强总理前段时间就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创建24小时书店给全体员工回信,指出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近年来,实体书店遭遇寒流,不少知名书店接连倒闭,引发社会对于国民阅读状况的关注。那么,作为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又如何呢?本期我们把目光聚焦校园实体书店。

    ■通讯员 曹世生 郭凯 张宇欣 秦北辰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不久前,上海季风书园微博用郑愁予《赋别》的诗句,宣告其华东师范大学分店正式关门。这距离季风书园带着在闵行校区播散文化种子的豪情,高呼“闵大荒,季风来了!”,不过3年时光。

    倒闭潮

    静悄悄地离开

    相比风入松、光合作用、龙之媒这样的品牌书店关闭所引起的舆论热潮,大学校园实体书店的倒闭则相对寂寥得多。事实上,据《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作者、走访过全国三十几家独立书店的郭雅倩观察,大学校园实体书店的衰败比民营实体书店的“大败局”更加明显。

    《青年报》曾经报道,同济大学校园里只剩下一家书店,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和奉贤校区则“几乎看不到一家像样的书店了”。同年底,学人书店交大店关闭,上海交大成为没有书店的大学。而在复旦大学周边,近年来一批书店相继关门,剩下的书店也多已缩水,曾经盘踞两层楼面的大学书城,店面缩小了三分之二。

    一年前,有记者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8所高校,发现已有不少书店陆续关门。武汉大学门口的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继红法律书店相继在2008年前后倒闭。由革命烈士恽代英创办的华中师范大学利群书社,现已成为该校出版社的活动室,书籍只做展示,不再出售。

    多年前,中山大学附近曾经聚集了树人、学而优、七星、博尔赫斯等七八家各具特色的书店。如今,该校宗教学研究生王焯发现,“只剩下学而优、小古堂、博尔赫斯3家了。”此外,还有中国农业大学五色土书店、北京师范大学宏途书店等也在2012年走到尽头。

    大学校园实体书店的倒闭,很少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只有北师大东门的野草书店稍显特别。2012年7月,法律出版社的刘编辑在微博发布野草书店即将关门的消息,获得数万转发、评论,引得一批媒体和热心人士慕名而去,书店生意确实好了几天。然而热潮散去,一切复归平静后,看着冷冷清清的书店,店主梁大妈却有些懊恼:“真不如当时趁着外界关注度高的时候把店关了,现在关的话,书可怎么办呢?”

    精神园地

    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家好书店,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余时间常流连于华东师大季风书园的雅倩认为,校园实体书店给读书人创造了一个静谧而又独立的空间,在书店里“遇见的不仅仅是心仪的书籍,更是一份长久的美好”。湖南大学2010级本科生张俊认为,书店的感觉与图书馆是不一样的,“图书馆给人的感觉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里面都是埋头苦学,各种算题,感觉很压抑,在书店读读闲书可以静下心来,放松心情。”

    对于中南大学2010级材料学专业的吴海金来说,位于长沙大学城的卡佛独立书店,则是一个与朋友相约,讨论学习和生活话题的好去处。他们有时只点几杯十几元的便宜茶水,在书店的茶座一呆一整天,书店老板李立三总是理所当然地续杯。去年冬天一个清晨,吴海金恰好在路上遇见李老板,老板直接将钥匙塞给他,这让吴海金很意外,“把钥匙交给只见过几次的年轻人,凭的是书友情谊”。吴海金认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也体现着一种人文氛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吕志峰认为,校园实体书店区位特殊,服务人群又集中于高校师生,其老板往往是还存有一份文化理想的读书人,不仅可以成为与师生交心的朋友,还能给购书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校园实体书店老板的交谈常常令自己受益颇丰。

    空闲的中午,爱好书法的张俊,经常到卡佛独立书店天马店翻看历代名家碑帖,偶尔拿起毛笔,与看店的李嗲嗲(李立三父亲)切磋书法,两人成为忘年交。老人甚至将张俊写的一幅小楷“滚滚长江东逝水”装裱起来,准备挂到书店的墙上。“看到会写字的年轻人,我就特别喜欢。”李嗲嗲并不责怪张俊只看帖而很少买帖的行为,有次张俊看上一本《兰亭集序》,李嗲嗲没有收钱,将书送给了他。

    “四五人藤椅斜坐,手握着泛黄不失平整的书卷,紧挨着半开的雕花镂窗,朝外看去,时而有行人走过。水墨屏风的另一面恰巧有两三人架前独立,或凝神寻书,或埋头翻阅,时而耳边飘过细细人语声,那是熟客和店长的呷茶闲谈。”

    这颇富诗意的场景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张再兴教授对校园实体书店的美好憧憬。“高校师生对校园实体书店的眷恋很大一部分是对校园人文氛围的憧憬,是对‘谈笑有鸿儒’的向往,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梦的缅怀。”张再兴有些遗憾地说。

    经营困难

    并非只有外部压力

    华中师大老校长汪文汉认为,目前国内大学大多重物质而轻精神。张再兴更直言:“越是对校园实体书店所凝固的人文氛围依依不舍,越是反映如今校园人文氛围‘已成追忆’。”

    校园人文氛围缺失,被浮躁社会所裹挟的师生,能安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依附其上的校园实体书店自然越来越困难。对此,最严厉的诘问来自长沙岳麓山下师达书店的老板:“10万大学生,养不活一家像样的新书店。”对应的事实是,在集聚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长沙大学城,密布其间的绝大部分都是破旧逼仄、经营二手教材的旧书店。

    然而,对校园实体书店最直接的打击,还是来自读者购书、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书店的兴起夺走了校园实体书店绝大多数的读者。“网上的书更新更快、更便宜,购书也更方便。”61岁的华中师大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坦言,自己现在已经很少逛实体书店。而该院学生何明敏则直接从网上下载电子书放到手机里看,“方便还省钱”。在大学生群体中,像何明敏这样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的人并不在少数。

    除了买书的人日益减少,华中师大百草园书店店主王国林最烦恼的是经营成本的升高,“今年房租又整整涨了3000元,开书店真的不赚钱。”

    剥离这些外部因素,经营方式过于传统,营销活动太少,远离主流消费人群,购书体验不如大型书店,校园实体书店自身的劣势也在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据雅倩分析,华东师大季风书园,“店面太大,人力成本高,交通不方便,辐射面局限于一家学校。”市场不相信眼泪,没有足够客流量的支撑,书店想任何办法都是无济于事。

    “经营面积狭小,光线不足,图书更新慢,价格偏高,很少主动宣传”——事实上的野草书店与张再兴理想中“藤椅斜坐”的那种书店相去甚远。北师大大三学生朱紫指出野草书店的这些不足,尽管说来残酷却也符合实际,如此状况很难让高校师生生出对校园实体书店特别呵护的念头。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将购书和阅读当做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开始挑剔书店的环境,传统样式的校园小书店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刘力这样说。

     转型升级

    期待破茧而出的重生

    针对读者需求的变化,雅倩认为,校园实体书店应该有更好的方法吸引学生。“把书店变成书吧,是个很好的出路。”武汉理工大学阳光书屋老板邓皓在书店隔壁开了一家奶茶店,用以吸引学生的驻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骆玉明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则指出,如今的大环境给校园实体书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多多组织活动,增加文化气氛,甚至构成一个文化中心?”

    这正是长沙卡佛独立书店正在做的事,“一座城市,一间书店”,卡佛独立书店的目标是成为大学城乃至长沙的文化地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书店会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一类是面向博士、硕士等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小众型活动,如“不如精读”、“经典研读会”等;一类是“不如电影”、“不如读书会”以及邀请附近大学知名学者举办讲座,这种对参与者要求不高的大众型活动。与此同时,针对社会人士和大学生独立举办的相关学术沙龙活动,卡佛独立书店只象征性收取1元经费,以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单靠卖书是赚不到钱的。”李立三很清醒,他在店中提供免费网络,开辟了咖啡茶座区,供来书店看书的人休息,也作为举办活动的场地。除了经营具有文化品位的人文社科书籍,书店还提供咖啡、茶、饮品、各类单品烈酒、调酒等,同时搭售明信片、画册等相关文化产品。“第一年维持比较困难,但经过这两年的转型与多元化经营,已经处于盈利的阶段。”2010年大学毕业后创办卡佛独立书店的李立三介绍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