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要有作者意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常亚歌

    语文教材有很多名家名篇是节选的,教这些文章,最好去读读作者的原文,仔细体悟作者的原意,之后,再从编者的角度去考量教学的事情,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前的一个基本功。

    但遗憾的是,受教学习惯的影响,不少老师总认为“教学参考”是唯一正确的,甚至有些老师连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认真阅读,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地教书,这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情。

    前段时间,我们审看了一位初中老师的录像课《雪》,这是鲁迅的散文诗代表作。老师的教态很好,板书也很漂亮,教学节奏和流程都没有问题。只是他在解析文本时,把鲁迅笔下的“南方雪”特指为“南方的革命热潮”,把“朔方雪”特指为“革命者对北方白色恐怖不屈服”,但从课堂上教师所呈现的佐证资料来看,似乎不能让我们信服。

    于是,我再次详细阅读文本,甚至出声朗读,几乎达到会背的程度。同时,还在《鲁迅全集》中翻阅了他在1925年1月前后的日记,以及教学参考和其他专家的解读,也没有发现能证实上述观点的信息。后来,在一次语文老师学习活动中,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谁知,大家异口同声道——我们就是这样教的呀!

    鉴于他们的一致意见,我又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雪》,那为什么却从“暖国的雨……”写起呢?如果我们把这一句删去,直接从“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开始可以吗?还有,文章中的“第二天……”雪罗汉消化的那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而直接接到“可是,朔方的雪……”那一段呢?这样读起来也是通畅的。记得有一年央视的新年新诗会,朱军和徐莉两位朗诵的这篇《雪》就经过删减,听起来也挺好的。

    遗憾的是,与会的好几位老师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这更让我“质疑”他们阅读文章时的作者意识了。

    所谓作者意识,其实就是作为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在初步了解文章主旨之后,为了更为客观地理解文章主旨,而去主动地转化一种阅读视角,即试着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揣测、想象、推敲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很多时候,特别是名家的文章并不“实话实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作者确实用文字把自己的意图写出来,只是写作意图巧妙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不易察觉,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因此,如果我们的作者意识淡薄或者缺失,就很容易被一些表面化的信息所蒙蔽。

    对于像鲁迅的《雪》,根据很多学者专家的研究,“革命”说只是众多解读的一种,这一点教学参考上也有明确提示,可惜,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和教参的解读,这不利于提示学生对文学作品逻辑性和想象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读读鲁迅《野草集》中的那篇《希望》,再读读随即发表的这篇《雪》,也许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会有新的发现。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语文名师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     下一篇:新书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