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三大中心 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电子系的吴震工作室,是江阴市政府部门首批授牌的六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江阴,这座现代化的滨江花园城市,创造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二连冠”的神话。在江阴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征程中,作为江阴仅有的一所公办普通高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地方大学地方办,办好大学为地方”的宗旨,始终致力于打造“一线人才的输送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和“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担当责任,砥砺前行,努力助推江阴经济的转型发展。

    打造一线人才的培养中心

    积极创造人才红利

    学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江阴的经济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象地提出了“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形成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要做到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要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双轨并行”指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富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材,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等。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有165人次获奖,其中如“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高校数学建模大赛”、“江苏省高校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中19人次获一等奖。2014年7月,在第十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计算机科学系的“小区安防监控机器人”又荣获高职组特等奖。

    学院为江阴及周边地区源源不断地创造着人才红利。2008年至2014年,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从90%上升到了98%。一批批“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活跃在江阴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经抽样调查,60%以上的学生毕业3年左右即成为各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主管或公司经理,还有3%左右的学生自主创业,学院被誉为培养“现代班组长”和“公司小老板”的摇篮。时任国家总理曾给予学院人才培养高度评价:职业技术学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很有前途。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2013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学校办在县里,学校就是培养班组长,非常实在,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

    打造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

    服务经济转型提升

    经济转型,人才先行。学院依托“中央财政支持《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和“江阴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国家、省、市级重点建设基地,16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以及“吴震大师工作室”、“杨立志机器人工作室”等众多的教师工作室,为政府部门、驻地部队、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人员在岗学历提升教育等,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近3年来,全院共开展社会培训74175人天,为企业培训员工7821人,完成各类专业培训66.9万人学时,到账经费203.8万元。

    如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近年来分期完成了江苏阳光集团、兴澄特钢、长电科技等上市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以及各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任务,为社会培训高级工600余人、技师230余人、高级技师50余人,研制了大批实验实训装置如应用型单片机等,开拓了西门子PCL、电子CAD、电子装配调试、电气制图等培训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身技能培训的品牌地位。目前,江阴市劳动保障部门已将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以及电子CAD、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等培训定点安排在了学院。

    打造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学院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工作,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学院现有69位教师在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兼职,其中有9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教授博士下企业”项目,分别被企业聘为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目前,学院拥有国家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外观设计5项,软件著作权14项,转让发明专利2个,获得转让经费50万元。近三年,学院共完成横向项目112个,到账经费达116万元。

    学院特别重视技术服务成果的转化。目前,学院有10多个专利在企业得到了实际应用。如化纺系项本平、陈亚萍老师研发的“氧化-交联淀粉上浆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效果良好;计算机系吴懋刚主持的“展望软件创新中心”为江阴市公安部门开发了机房监控点自动观测系统、车牌车标识别系统等,已经投入实际使用且性能稳定。潘永惠教授主持的“江阴市花家坝社区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的应用示范研究”,被江苏省立为重点社会发展项目;和机电系共同开发的“温度计自动刻线装置”也是省级成果转化项目。机电系不仅拥有“超弹性记忆合金材料”省级成果转化项目,“高强度高塑性高阻尼锰基记忆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2011年转让给无锡市科虹标牌有限公司独占许可企业有偿使用四年。电子系以吴震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的科技服务团队,为江阴市霞客镇研发的“智能型污水排放监控系统”被立项为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企业和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扎实的服务。

    可以说,“三大中心”的办学宗旨,适应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校企深度融合,使得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在发展水准的提升中,相互砥砺促进。而尝到学院人才红利与智力红利的企业,也以各种方式支持学院发展建设:德国西门子公司与学院成立了西门子高技能训练基地,赠送价值100多万元的电子设备,并出资选送2名老师赴德国培训;江阴升辉包装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建实验室,资助了10万元的新设备;江阴城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比思电子有限公司则分别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BCAD机械设计软件”150套和80万元的PCSCHEMATIC电气设计软件40套……“三大中心”已然成为学院践行高职教育使命的灵魂之所在。(王丽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