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立现代新型大学制度,完善学校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当前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打造“中国教育升级版”,切实承担起培养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需要的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使得学校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不能依附于普通高校的相关研究进行。高职院校真正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学校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不仅实现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在优化学校的治理结构、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骨干校建设以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紧抓机遇,积极探索,以创建国家骨干校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创建特色,打造品牌。通过强化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两平台、五共同、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跟踪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产业战略布局,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与宽度,搭建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平台,解决院校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问题,多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后续发展能力,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

    “两平台”助推人才培养的“深度”

    学院秉承“育人为本、知行合一、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塑校、人才强校,努力建设一所立足重庆、面向一线,具有远程教育办学优势,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服务人们终身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大学。

    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敏锐地认识到,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大学,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才能打通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症结,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才能抢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制高点。所以,学院从强化现代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入手,瞄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力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开放式的治理结构。

    2014年1月16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政行企校”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强强联手,组建高职院校智囊团,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重庆公司、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电子商务协会、重庆服务外包协会、华龙网等25家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为理事单位,阵容强大。这是学校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联动合作多赢新平台,多层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有益探索,从而建立有行业背景、产业支撑、市场导向的专业和专业群,打造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育人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2014年11月28日上午,“深化基地合作,聚力发展共赢”研讨会召开,各理事单位代表,纷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政行企校四方合作,深耕校企合作产业基地建设,寻求共赢新机遇提出意见和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政行企校合作发展理事会还深度参与指导协调“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和“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日常运转,由此形成的“上传下达”两级办学平台,全程推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变革。并在两级办学平台的基础上,学校推动院系组建了众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院系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事宜进行建设指导,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局面。此外,围绕“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目标,学院创新了“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深入探索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个“三融合”(即,三段能力(通用、专门、综合能力)的融合;三种评价方式(学校考评、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融合;三种学习环境(课程学习、职场学习、网络学习)的融合),以此探索建立现代新型大学制度为契机,致力于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创新“两平台,五共同,三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

    助力内涵提升

    “五共同”引领改革的“维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如何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是困惑每所职业院校的难题。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使学校的校企合作有了长效保障。

    学院在政府的统筹下,联动企业、行业等创新了“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的“五共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以此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五共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激活了校企多方位合作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多角度、全方位促进政行企校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学院将学生实训、实习按车间与岗位要求实施,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企业和车间氛围,按岗位要求进行匹配操作。同时,在人才共同育环节,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招生就业、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学院按照“五共同”的发展原则建立了“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和“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并将其打造成为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创意、创新产业集聚群。“九龙创意产业孵化园”,由学院出场地,政府出政策,引入了重庆广电集团、重庆创意产业联盟、重庆巨磊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创意产业企业,建成了九龙创意产业基地。

    该产业基地为“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对接企业合作办学,开展学生定岗实习、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九龙创意产业基地与重庆巨磊影视有限公司签订了制作《走马民间故事》、《九龙盈联》2部系列动画故事片的制作协议;与重庆帝华传媒公司签订了国产大型三维科普动画《嘻哈游记》的制作合同,目前,《走马民间故事》完成了1—5集动画制作,《九龙盈联》已完成第一个小故事《忙里偷闲一盏茶》的制作。

    学院在合川校区划出2万平方米的教学场地,引入重庆华地投资集团、东风雪铁龙汽车、重庆普天普科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家燕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微企创业基地,并由合川区政府部门在合川校区正式命名成立了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现在已经成为学校重点专业对接软件研发、游戏动漫、电子商务、旅游酒店、机械制造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发展平台。近日,由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其教学实训基地重庆融一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500台CF-1型“折卡通”金融助农取款终端即将在合川区试点。据了解,此金融助农取款终端是面向广大农村的离行式金融服务代办点,让老百姓足不出村(社),可持折、卡享受“家门口的电子银行”的小额取款、转账、代交费等服务,解决农村居民存款难、取款难、汇款难的生活难题。同时,CF-1型“折卡通”金融助农取款终端已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批准试点。据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胡方霞教授介绍,“该项目由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前期研发、后期运营和维护,横跨学校三个专业。”整个程序都由老师负责开发,学生负责后期技术支持和运维。

    目前,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先后入驻企业30多家,研究所与技术推广中心11个;近三年为企业开展横向课题40项(已结项28项),获190项专利授权,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项;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80余项,获得30万元重庆市应用技术推广资助项目1项,为企业技术服务(含社会培训)年收入300万元;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地厅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的科研论文被国际四大检索(SCI/EI/ISTP/ISSHP)收录95篇;合作共建工作室、实训室30个,完成各类企业人员培训2万余人次,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扶贫雨露计划、月嫂培训等各类社会培训40余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1.8万余人次。

    筑牢梦想根基

    “三融合”夯实人才培养的“宽度”

    学院始终把学生潜能的激发、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点,全方位打造学生成就职业理想的立体平台,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成为梦想腾飞的动力之源。

    因此,学院在新的体制机制下,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形成“三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个培养的周期内,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为基本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三个层次,按照由低级到高级,单一到复合,通过课堂的讲练结合、职场的工学结合、网络在线的自学等学习方式,同时融入学校考评、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培养高素质技术高技能人才。“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大力探索创新实践,以任务引领和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实训设备、编写校本教材、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