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附中的大学气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学里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学生常到大学30余个重点实验室、场馆研学

    “奔跑的青春”校园足球队等60余个学生社团缤纷绽放

????"九九华夏重阳节浓浓附中敬老情"主题敬颂活动

    “缙云苍苍,嘉陵泱泱。(西大附中《附中辞》)”站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大附中)这座依地势而建的“万象楼”上,观莽莽苍苍的嘉陵江与天交接,望山云变幻、江水奔流,生万千气象,不期然便有浩然之气溢于胸襟。相信每个在这里的人都能在顷刻间领悟到这所学校的精髓——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陶冶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现代国家公民,锻炼未来国家精英,培养健康、快乐、独立、仁爱之人。即办学理念所言“立人·新民”。

    西大附中位于重庆都市花园北碚,其前身是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办学沿革追溯到1914年。“草创附中兮,师生救亡;战乱兴学兮,教学图强。(西大附中《附中辞》)”那是被无数人景仰的激流勇进的时代,思想奔流,万象更新,民主、自立、自强成为时代主流。这种开阔的气象一下子就渗透到了这所学校的骨髓里,一淌就是百年,在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成功造就了一片文气馥郁的教育净土。

    呈现大气象,培养大国民。今年是西大附中办学百年的生日,就让我们走进校园,感受百年的磅礴气象,领略百年的辉煌成长……

    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创新

    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附属中学,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改革实验学校,“中国瑞典合作‘环境小硕士’中国项目实验学校”,重庆市直属重点中学,重庆市首批德育示范学校……

    说起这所百年名校的荣誉,每个北碚人都一脸自豪,但却鲜有人知道这些辉煌背后的付出。对此,校长张万琼并不讳言。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这个传说中的“女强人”对学校发展状况一直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与把握。坚持走改革与创新之路,打造“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成为重庆乃至西部的“素质教育领头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教育的一泓活水。对附中人而言,创新一直在学校的“血脉”中流淌,学校每一次飞跃式发展都是伴随创新而来。早在上世纪末,西大附中曾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抓手,打造出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相整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创新首先是观念的改变。2010年10月,《西南大学附中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出台还是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惯性思维里规划不过是“抽屉文件”,是对外宣传的噱头,没有想到这一份规划直指教育弊端,对学校未来发展进行了断臂求生式的改革。

    所幸,质疑的声音没有阻止变革的步伐,一场关于教育如何创新、学校如何发展的“全校发展规划大讨论”在附中掀起思辨的风潮。一切质疑消弭于无形,对教育必须改革、创新达成共识——百年附中,要做真教育,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培养现代国家公民,锻铸未来国家精英。

    新的想法、新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百年附中生成、发展,成熟、完善。

    2010年,学校组织30多位“有想法”、“有个性”的教师分赴上海、江苏、北京、山东、湖南、广东考察调研,为创新教育寻找方向。近10天的考察时间里,他们白天考察、晚上讨论,回来后又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汇报、研讨。最后,他们决定走“素质教育和应试成绩双优”发展之路。学校应该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快乐成长,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多元的发展,让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水到渠成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就有了享誉重庆的“创新班”。

    2011年,借助西南大学的资源,西大附中创办了创新班,对班级理念、班级管理、班级教育、课程设置、学科教学等五方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着力回答“钱学森之问”。创新班实行三导师制。人生规划导师由世界著名蚕桑学科学家向仲怀等专家领衔,科研导师由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组成,学科导师由骨干教师等组成。班级课程由西南大学课程专家指导研究设计,分为国家高考课程、国际高考课程、理工科技学科突破和人文素养课程、情感励志课程,最大程度释放学生的天性与潜能。

    第一届创新班毕业生、清华“新百年领军人物”全国综合成绩之冠的王旎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与纯应试的教育模式相比,这一路下来我们的辛苦并不比应试少,但收获却比他们大很多”。第一届创新实验班学生全部考入“985”高校。全球学生自主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高峰论坛(2012)、全国鲁迅与中学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模拟联合国邀请赛等场合都有西大附中学子的身影,真正实现“素质与应试双优”。仅三年时间,“创新班”已经成为重庆市基础教育的一张响亮名片。

    教育是崇尚真善美的人的教育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文化则是学校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一所没有魂的学校,根深叶茂却难免有旁逸斜出的危险,误入发展的歧途。在创新的同时,西大附中从未忘记精神文化的传承,从未懈怠对文化品格的锻造,致力于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人的教育,西大附中崇尚真善美,以健康、快乐、独立、仁爱、幸福为目标,冀望把学生涵养成一个大写的“人”,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人,从内而外会散发出与文化相匹配的气质。

    秉承着“立人·新民”的办学理念,西大附中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注重学生身心、学识、人格的培养,弘毅精进,至诚敦化,形成一个涵盖理念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师生典礼文化和活动文化有机融合校园文化系统,呈现出人本、多元、民主、自由、大气、包容的附中文化,逐渐生成了“重素质教育、重文化品位、重学术素养、重君子淑女人格”的“附中性格”,这是附中的“缤纷教育”,也是附中人践行的“真教育”。

    2010年西大附中进行了一次全校素能拓展训练,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僵化的人际关系被打破了,那些曾经冷漠相向甚至针锋相对的人,有的握手言和,有的泪流满面。尊重和理解,信任和分享,取代了原先的小圈子,全校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对工作有了热情,对学校有了认同,对未来有了憧憬,所有的心气都汇集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上。这是西大附中文化活动的一个小注脚,展示了文化活动所带来的化育人心的力量。

    一直以来,西大附中都非常重视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重视文以化人的熏陶式教育

    西大附中的典礼文化分为三层次,涉及学校里的每一位师生。“走好路”、“推出去”分别指学生在校的健康发展、心怀感恩毕业离开学校,“迎进来”是每年新生入学时附中的一项传统,通过入格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行为习惯等。从2008年9月开始,西大附中对新生进行特色入格教育,通过一系列的礼仪培训,行为规范训练,两三天学生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建班礼,拜师礼,升学礼,入团礼,成人礼,重阳节敬颂礼,毕业礼等促进学生人格养成,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一套流程下来,人们看到的是秀外慧中的女生、玉树临风的男生。

    “君子不重则不威”。典礼看似只是一个仪式却能让师生生出一种庄重感,积淀优雅的人格。2014年8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西大附中建成了专业的典礼文化团队,承担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素能培训。

    每年,西大附中学生缤纷节,是学校活动文化的集中体现。两天时间,创设多种平台,书法展、辩论赛、附中好声音、附中梦想秀等多样舞台……学生热情、才能,更有他们的爱与责任,让青春绽放出缤纷的色彩。以“附中梦想秀”为例,孩子们通过多姿多彩的梦想展示,导师考核与观众投票,收获企业赞助的两万元梦想基金。当孩子将钱兑换成崭新的学习用具和温暖的冬衣,捐给了特殊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文化育人的效果,成了!

    “青年人天生渴望发展和活动”,当教育和活动相融合,所生成的感悟能印刻在学生的骨子里,内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文化传递最好的载体。在推广师生阅读活动同时,2011年,学校开放图书馆,在学校每个空闲的角落设置了漂书角共30余处,在每个班级教室、每个年级办公室建立图书角共120余处,第一次购书就花了68万元。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有点冲动了,那么多书摆在公共空间里,谁不能顺手拿一本?张万琼虽然也有点担心但还是坚定地做了,“如果书真被‘偷’了,那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拿走了。相信附中学生的素养,在学校倡议‘漂书读’的情况下,书只会越来越多。”果然,时间验证了她的观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征 稿     下一篇:创特色名校 育旅游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