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附中的大学气象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学习生活在一个处处见书影,处处有书香的环境里,师生身上也沾染到厚重的书卷气。学生自主登记借还,随拿随读。教室、办公室更是翰墨飘香。图书角的书不减反增,临近家长和孩子把这里当成了公共图书馆,没事的时候逛一逛、翻一翻,接受百年附中的文化熏陶。
和谐、书香、读书郎,这才是一所百年中学应有的风景。
“附中师生出去,男要帅、女要靓。”张万琼说。这个帅和靓不仅是外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品格,是一种气场气质,这就是大写的“附中人”。
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教授范
既是中学里的大学,教师当有教授之风范。
西大附中第三届创新班学生忘不了入学第一课。语文教师文孔升拿着一罐啤酒走进教室,站在讲台旁边喝边跟大家说话,学生捂着嘴巴惊讶。一罐“酒”下肚,文孔升慢悠悠地揭秘:“今后的人生路上你们莫被表象欺骗,这个世界不只是你看到的样子”,原来酒瓶里装的是饮料。学生大悟。
这就是西大附中的老师,有才气,有个性。当然他们能够这样率性,得益于学校愿意并且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西大附中不但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所在。要知道,他们可是按照教授的标准来培养教师的。
学校重视营造民主、自由、活泼、开放的大学式氛围,引导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学校归属感,通过教学需求的内在合理化,让成长成为教师自主自发的要求。
对于教师的成长,学校会提供常规的培训,比如“学科教学新秀——学科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名师——教育家”的培养模式,比如“研究生定向培养计划”、影子研修、骨干培训等。但同时,他们让教师深切感受到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再撕掉一个纸角,打开来……奇怪了!明明是根据同一个教练的指令折的,为什么自己折出来的形状竟然跟身边的人不一样?有些老师当场懵了。这是西大附中2011年8月全校教职工素能特训的体验式折纸训练现场,学校党委书记邓晓鹏记忆犹新。“这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仅有师生互动效果尚且如此,教师霸占课堂海讲一气,学生接受效果又如何?”“以生为本”很多老师都听过无数遍了,每个人都觉得应该这样做,但在课堂上的落实效果其实并不尽如人意。而这样一次训练,让每个老师真正从内心里觉得,自己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西大附中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共识:学术和思想的自由是教师的生命,是教育不被异化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管理的民主和宽松,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又是学术和思想自由的前提。多宽松?多自由?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西大附中不要求老师坐班,哪怕对教高三年级的教师。敢于这样做的中学有没有?没有!因为这是大学的标准。不要求坐班并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让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读书、生活,按照自己的兴趣做研究。“我希望我们的教师是自由的,是个性张扬的,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自觉。”在这样的环境里,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氛围自由、民主、宽松、和谐,学校学术思想活跃、科研风气浓厚、学科教学形态多元、班级教育管理多态、各级各类名师辈出,不少教师成了市内外中小学校本培训竞相邀请的讲学专家,不是教授胜似教授。
在以教授标准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同时,西大附中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情绪管理,通过柔性管理、过程评价、发展愿景同质化等形式积极干预、引导教师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营造温馨的家庭式校园。
“你以为我们很苦,但我们很快乐。”西大附中的向颢老师说。因为“每个人的快乐与幸福是不一样的,你的快乐是在游乐场,我的快乐是在课堂,你的休息是在床上,我的休息是在实验室,你觉得每天上一样的课好枯燥,但我觉得即便是同样的课也可以找到一万种展示方法,可以承载我的奇思妙想。”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班级文化墙上,宋代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读起来摇曳生香,那一张张记录成长的照片,入眼都是纯真的笑容、师生的故事……老师们一句“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让我们读懂了这里的老师对学生有着深沉的爱。也便理解了周六日无偿的加班研讨,理解了每天办公楼里那一盏盏不眠的灯火。
文老师、向老师只是西大附中老师的一个缩影,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热情?一个画面就能够解释。
这是一场特殊的敬颂活动。音乐响起,一左一右两名学生,搀扶着西大附中的离退休教师,走过红地毯,登上颁奖台。接过私人定制的“终身贡献奖”水晶奖杯,听着为每位领奖人精心酝酿的颁奖词,教师们热泪盈眶,哽咽着致谢学校。一到假期,学校便鼓励教师带着家人出去走走,每逢重阳,还会特意嘱咐他们给家里双方父母送礼物,让教职工的家人感受到学校浓浓的爱意。
情感是成长的触发器。教会老师成为具有铭记、尊重、感恩情怀的人,他们才会以主人翁自居,希望为附中大家庭的昌盛贡献力量。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带动起来。
“做老师根本不可能富有,但我们会让他们有更高的追求,让他们体面、尊严,有幸福感、价值感。”张万琼说。
教育能让未来中国充满希望
“行己有耻,君子不器”是西大附中的校训。德育副校长曾万学解释:(一)器冰冷,人有情,“君子不器”教人要秉持温润之心,有对人对事对宇宙万物的关切;(二)器有固定的容积,“君子不器”教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三)每一样器物的用途都很单一,“君子不器”,教人不应像器物一样专限于一才一艺之长,应坚持全面发展;(四)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教人要心系天下,关怀苍生,积极主动地追问形而上的“道”。西大附中要培养的是君子,是“新民”,是培养民族弘毅之士,现代国家公民,未来国家精英。
在附中人眼里现代国家公民,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要有追求卓越的品质,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要有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总结起来就是,既要修身养性,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一所中学的大学情怀了。
大学最显著的特质是自由自主,热情奔放。在这里,亦如是。西大附中创设了广阔平台,小先生讲座,研究性学习,缤纷节,研学旅行等,让孩子们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西大附中的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本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分层、分类与分项教学。旨在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保障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成长,无论是学习效果还是热情都空前高涨。他们还丰富了传统的课题概念,提出了“四度课堂”的说法,即教学内容上有深度,知识结构上有宽度,学生参与上有热度,学生发展上有生成度。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知识的丛林中自由探索、自主成长。这样的课堂生成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素养。
学校还创造性地实施了“走班制”的培养模式,把学术自由的思想向学生延伸。开设了附中“立人大讲堂”,广泛邀请大学专家教授、社会贤达、本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开设讲座,以思想来开悟人,以故事来打动人,以视野来引领人。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提升学生修养和境界。学校建立起四个纵度、四种方式、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高中保持60多门校本选修课,初中保持30多门选修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型人格、责任和担当贯穿其中,其思维方式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逐渐积淀和优化。
西大附中一切教育都是围绕“立人·新民”理念来展开的,一草一木皆蕴教育之旨,一言一行俱是教育情怀。学校逐步构建起集传统课堂、活动课堂、隐性课堂的“三维一体”立人课堂体系,三个课堂交互,形成了立体、多维、全效的育人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现在这份班规,大家有什么意见现场修改下,然后我们举手表决。”张万国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但他可没打算同意张万国的观点,而是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师,你这是在诱导我们投票,有违法治精神。”“班会通过80%才法治,没有就人治。”这是在制定班级文化之前,班主任张万国对学生说的话,他希望从课堂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民主、法治意识,以便未来能做一个现代公民。但没想到自己在连续修改两次后就急了,想走一下捷径。而此时,学生的一句话让张万国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竟然无意识又走上了人治的路,喜的是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公民意识。“都不接受我的忽悠了”谈起这件事,张万国丝毫不觉尴尬,反而颇有些得意。他觉得这是民主、法治意识在课堂里的实践,是独立人格的体现,能够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立人·新民”的教育理念让西大附中培养出一大批国家精英和高素质人才。我国最年轻的“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罗凌飞、世界银行“青年人才计划”全世界30名入选者石拓等杰出人才均从这里毕业。据资料显示,有众多哈佛、耶鲁、北大、清华学子相继从西大附中走出。由此,西大附中获得了人才成长的“超级梦工场”的美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