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表达”:破解教育现代化区域之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随着全国各地教育大会的召开,各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蓝图逐渐清晰。但翻看一些区域提出的具体策略,总有千篇一律之困,缺乏特点。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区位特征,除达成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外,还要追求特色化发展,这也是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要追求与探索的方向。

    2017年底,浙江省杭州市提出建设“美好教育”的思路,力图破解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区域特色发展的问题,从另一角度诠释了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区域样本。杭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有以下特点:

    精准定位建设方向。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建设,强调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有世界水平。它对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建设符合世界潮流、体现地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也就是说,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追求的是“一个地区一个样,每个地区不一样”,根据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品牌。杭州“美好教育”提出的两个定位值得借鉴:

    “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把建设美好教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美好教育可以成就美好生活,好的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美好教育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美好教育引领美好生活,美好教育引导人们反思、思考什么才是美好生活。基于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杭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

    以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抓手。杭州教育把“人民期盼有更好教育”作为追求和努力的方向,推动全市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布局逐渐优化、水平持续提升。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杭州教育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双重压力”: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对扩大教育规模和优化教育布局产生“双重压力”;城市对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产生“双重压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培养创新人才和输送技能人才产生“双重压力”;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对完善中考中招制度和减轻学生负担产生“双重压力”。“美好教育”的提出就是为破解上述“双重压力”,解决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推进具有地域特色教育现代化所做的战略布局。

    精确设计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需要有“本土化”话语体系,同样,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有地域特色的话语体系,即需要从提出概念到顶层设计、操作路径等方面,对本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有“本土化”解释,从外延到内核设计有地域特点,形成老百姓可接受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体系。

    构建“美好教育”的话语体系。美好,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是动态的、有阶段并有层次的。它有几个表现形态:一是资源充足,为老百姓提供的教育资源是充足的,其硬件是高质量、高标准的,其软件是高水准、高品质的,符合老百姓的预期需求;二是质量较优,老百姓所享受的教育质量是一流的,教育质量在省内、国内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很高的认可度;三是教育公平,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保障老百姓的子女能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四是多元选择,增加教育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五是高水平服务,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推进区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需要继承原有的特色品牌,杭州建设“美好教育”,一以贯之传承杭州教育发展独特的体系。以“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教育”为指向,积极探索市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继承名校集团化办学思路,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向纵深发展,强化教育的优质均衡;提出推进全域教育现代化概念,即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杭州教育现代化,要立足全市域、着眼“大杭州”,强化市域统筹发展,以城带乡,推动杭州十区教育融合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路径。

    精心谋划推进路径。规划科学的行动路线是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无论是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还是立足改革攻坚克难,都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守正确的育人方向,找准现实问题,努力做到精准施策。而这些都需要精心谋划,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进而形成长效机制。

    从长远看,抓育人根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加强顶层设计,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培养出更多立志报国、全面发展、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实施三项工程: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培育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素质教育强基工程,让孩子拥有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教育评价优化工程,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从近期看,落实“三提升、三治理”。“三提升”,即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职业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上。“三治理”,即重点对“择校热”、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等问题进行治理,把重点放在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上。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