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经济学中看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32岁时,我接触到了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古典自由主义。多年来,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因此有了很大转变。

    现在许多人以为教育公平是机会均等、资源均衡。但每个人的天资家境注定不同,完全相同的教育不可能实现。所以我认为,教育公平不是每个人接受同样的教育,也不是接受结果一样的教育,而是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罗斯巴德曾说:如果认为这个市场可以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为什么教育不可以?

    读到这句话,我想,教师不正是从事教育服务的人吗?我们服务于学生,任何学生对我的合理质疑和批评,我觉得都应该接受。

    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如果所有人都能对教育进行指责和批判的话,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希望”。可事实正相反,那样恰恰证明教育有希望,因为它开放、透明,没有壁垒和门槛。不能被批评和质疑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强制的权力。

    教师常常从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出发设计教学和课程内容,有意无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经济学常识告诉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困惑都有被重视和解决的权利。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发生。

    就上课而言,教师无须讨好任何人,应该重点关注服务对象——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什么是真实发生?就是课堂上有学习障碍。课堂上没有学习障碍,有时气氛还很活跃,那学生就是“什么都会”,就没有教学的必要。而课堂越是“沉默”,学生越是不会,往往越是教学的着力点所在。

    这几年,在可以应对现实要求的前提下,我习惯不查阅任何资料,把自己作为第一读者介入文本的研读和备课中,深度发掘教材文本的意义和内涵。意识到教材的可取和不足之处,立足现实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发与教学,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我会与学生一起探讨“教材里的生命观”“战争里的人性”“冷漠下的残忍”……从教材出发,从课堂开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我依据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出发,围绕主题挑选文本,组织学生阅读和写作。这些主题包含了爱情、友情、经济、环保、告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青春的困惑与烦恼等。这些主题文本的研读和讨论,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相关,不仅指向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更能推动学生体验,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自我完善与成长。

    我也尝试建立让家长一起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发生不能只限于教师和学生,而应该向所有愿意参与的学习者开放。大家互相倾听,更好地理解他人,懂得多元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感情和逻辑,从而改变自己的狭隘和偏见。

    近年来,我开始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把游戏“三国杀”的武将卡牌技能与《三国演义》的阅读相结合,把桌游“马尼拉”“卡坦岛”与《小狗钱钱1》《富爸爸穷爸爸》的阅读相结合,进行经济学常识的教育,让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编写家庭收入和资产分析报告单,了解科学的金钱观和财务常识。

    我还对整本书的读写教学进行了探索。课堂上,我开始让每个学生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小组先讨论解决,无法解决时全班进行讨论。我试着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输出者,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我认为,未来的课改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个教室、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生长出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