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与学习可以兼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起脚,射门!熊杰 摄

    ■本报记者 熊杰 李小伟

    踢足球还是盯学习,在许多学生、家长面前这也许是一个难题。厦门二中给出了两全其美的答案: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比赛上,该校获得季军;而考试成绩表明,足球特色班学生的成绩优异。让学生把球踢好,还要把学习成绩抓上去,这是厦门二中的足球理念。

    学习与锻炼并不矛盾

    “谁说踢球的一定学习不好?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前十名。发挥好的时候,还能进前五名,考名牌大学没有问题。”说起自己的文化课成绩,王鑫海很自信。他是今年二中出战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的主力队员,运动技巧高超,已经被专业俱乐部看中。

    像王鑫海这样,球技好、学习成绩也好的学生,在二中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学校在选拔队员时,除了看球技和潜力外,还非常注意考查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会选择两项都不错的学生。

    王鑫海说,自己刚迷上足球时,家长也很担心会因此影响学习,没想到进入球队后,学习成绩反而提升了。这也让家长打消了顾虑,转而支持他踢球。

    锻炼与学习并不矛盾。在二中,足球特色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从不耽误。学校为此花费了一番心思:足球训练只安排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此外,学生每周三节体育课被用于足球训练。这样就保证每周有三天下午能训练两个小时。遇上备战赛事,学校会安排周末或是假期时间训练。

    陈鸣教练曾是一名专业运动员。回想自己的职业经历,他说,现在看来,厦门二中这种培养模式是科学的。文化课好的球员能更好地理解教练意图,在足球上发展潜力也更大。

    踢球也有多条出路

    福建厦门是中国足球的重镇,厦门远华队证明着这里的足球辉煌。随着2008年厦门蓝狮宣布解散,厦门的职业足球历史告一段落,可这并不意味着厦门足球的消亡,正相反,足球,更准确说校园足球的小苗正在这块缺失职业球队的土地上生长着。

    厦门二中学生几乎人人都会踢足球。大课间时,学生就在操场上玩起了班级对抗赛。班级校园足球联赛和师生毕业赛已经成为学校的经典活动。  

    其实,学校在历史上就有踢球和学习兼得的传统。说起厦门二中的足球,就不能不提曾在中国足球界大名鼎鼎的英华足球队。这支曾经打遍东南亚无敌手的球队,是二中的前身英华书院校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华足球队一直是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足球传统学校比赛的冠军。队中不但涌现出了大量足球人才,甚至还培养了卓仁禧、洪伯潜这样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踢球的同学不仅比球技,在学习上也互相较劲。”学校对足球班学生实行分流制。初二是一个分水岭。对那些潜力不足、在足球上提升空间不大的学生,劝其到普通班就读。对运动天赋好、成绩合格的学生,学校将他们保送到二中的高中部,今后考大学体育专业。对那些成绩更出色的学生,鼓励他们考高中、考名牌大学,同时,把足球作为特长继续发展。

    实践证明,厦门二中抓足球也抓学习的方案是可行的。去年,足球班21名学生全部被本科院校录取。现在,足球班的学生有考普通大学、体育大学和进专业俱乐部等多条出路,家长们非常愿意让孩子学足球。

    为了这批好苗子,二中也是下足了功夫。教练班子青一色来自职业队,有营养师专门为特长班学生配备营养餐,学校还与厦门大学签订《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协议,借助高校智力资源,将足球教育科研新成果运用于足球特色教育之中。

    学生、家长、社会都受益

    校长陈建军介绍,二中的成绩离不开厦门校园足球运动的整体开展。如今,厦门市开展校园足球至今已五个年头。全市共有30所小学、16所中学、8所高中参与活动,年均450场校园足球联赛,共有青少年注册球员3451人。学校每年都能从梧村小学、松柏小学、康乐二小等传统足球强校中找到“好苗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校长年累月坚持娃娃训练,学校才有发展足球的人员基础。

    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市教育局多年打造的良好氛围。在小学阶段,该市执行严格的“减负”措施,为发展校园足球提供了保障。严格规定小学放学时间,减少家庭作业量,让小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参加足球训练。坚持16年的“小升初”电脑派位也减轻了择校压力,让学生没有负担地投入到运动中来。

    学生赖明小学时就是学校足球队的队长。整个小学期间,他的训练从未间断。“没有那时的基本功,现在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

    在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将收获喜悦。通过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学校已经形成了“我踢球、我健康、我快乐”的风气。学生受益,家长受益,社会也受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