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第一资源
“时间是第一资源”不仅体现了时间的生产功能和价值,它关涉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的总体。
■周作宇 张学文
2014年前后,一首影视插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道出了全体国人对光阴荏苒、岁月蹉跎的人生感叹。习近平总书记2月7日在俄罗斯答记者问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他说:“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总书记谈及了自己的时间配置问题,揭示了时间的人文意蕴。
纯粹的时间是一个恒量,一分一秒,不增不减,但作为与人相关的存在,它却是一个变量,既为私人订制,更具公共性质。随着时间问题走街串巷成为热词,平常的感慨成为一个严肃的论题:“时间都去哪儿了”?问历史、问未来;问使命、问方向;问担当、问命运。
面对时间,西方古代哲人赫拉克利特断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东方先哲孔子则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位哲人的“流”与“逝”,既涉及自然时间的流转,又涉及人文时间的消长,留下了古代圣哲关于时间的沉思。霍金站在宇宙论的立场,将时空结合,以宇宙演化为线索,写下《时间简史》。
时间概念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科学概念,其发展既受物质生产的影响,更受文化生产的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政治斗争、科技实验等诸多因素无不影响着人们对时间的看法。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与科技进步,时间概念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获得认识上的拓展和超越。
在农业社会,人类生产生活节奏缓慢,社会自给自足,时间为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的循环流逝界定其动静特征。总体上看,时间为生产活动定格,基于时间的纪律约束具有粗放性特征,且尚未成为决定性要素。到了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生活转移到工厂和办公室,机械化大生产规定了人们的行动节奏,标准化成为工业化的尺度。社会时间与轰鸣的机器声同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一个现代核心概念,“时间就是金钱”成了工业时代和资本社会的宣言。因此,时间概念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在后工业时代,世界变平,信息网络技术、全球化与虚拟生存,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劳动的性质和私人生活。现代传播与媒介技术极度扩大了社会记忆,“瞬时即时”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全球信息在指间流转,社会事件与文化行为获得即时跨地传播的“观赏”效果;共时的亲历者与观赏者瞬间互动参与,混合剪辑与拼剪粘贴,使得过去、现在、未来各个时间序列任意拼接,没有开端,没有终结,呈现出时间的多维性和虚拟性。在这种状态下,时间价值获得强大的弹性,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人们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生存形式和生命形态也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无论对生产还是对消费,时间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资源。
时间是第一资源。它既是机遇、投资,也是消费;既关乎个人福祉、组织兴衰,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在2008年撰文《七年》,透过时间直陈羡慕和喟叹,感慨与我国经济腾飞的7年相比较,美国因海外战争蹉跎了7年,耽误了7年。在这个忧心忡忡的文化人身后,拖着许许多多昔日和当代帝国与时间交战时不同选择的影子。事实上,在过去许多年里,我们常常感叹晚清失去了时间、“文革”失去了机遇;我们也铭记“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国时刻,澎湃“只争朝夕”的岁月激情;我们还欣慰改革赢得了时间,开放抓住了机遇。近代中国的苦难历程记载了一部停滞的时间史;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展现了一部加速的时间史。我们的时间观念何时实现“范式转换”无法考证。1958年大炼钢铁的“大跃进”亢奋和“人胆地产”的角力,算得上是一种鲁莽的时间病症候;1984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可谓现代时间资源观的一个象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化时针与世界时间靠拢的节律。
“时间是第一资源”不仅体现了时间的生产功能和价值,不仅是金钱的度量衡,它关涉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的总体。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人类活动,无不打上时间的烙印,经受时间的拷问。在现代化的理性快轨上,人们如何面对时间,如何与时间共舞,从一个侧面显露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花纹。在充分认识时间是第一资源的同时,要看到形形色色类似环境污染的“时间污染”现象。沉迷声色、延宕拖沓、渎职无为、官样文章、形式主义,是时间污染的一极表现;滥用时间、掠夺时间、急躁冒进、违背科学的赶工期和凑数量,是时间污染的另一极表现。
树立“时间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需要我们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时间污染现象保持警惕。既要把实现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作为意义背景,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社会时间和工作时间,敢于担当,践履使命,克服危害社会肌体健康的不重实效的形式主义、推诿拖沓的官僚主义、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和铺张浪费的奢靡主义;又要充分行使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参与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避免因全球化、信息化对个体自由时间与闲暇生活的极度压缩而造成对时间的遗忘、失落与迷茫。张弛有度,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构筑起社会时间与生命时间和谐的社会统一体,进而才能只争朝夕但又“不违农时”地实现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新华文摘杂志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