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如何跃出“单轨”发展之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会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研究机构发布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二百八十多万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一万五千多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简炜

    观点快递

    要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使得工程教育质量进入世界前列,需要继续努力和提高。从《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中可以了解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对工程科技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水平、工程设计综合意识和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需要加强,保障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建设问题较突出。根据《报告》,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方面待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待加强。同时也反映,工程教育仍然偏重知识传授,对工程核心能力的培养较薄弱。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不仅给出了反映现状的翔实数据,形成报告过程中提到的问题也为工程教育质量改善指出了方向。如何克服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成为工科专业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分析对象职责,各安其位

    工程教育质量改善存在的问题涉及不同的实施主体和不同层次的对象。从实施主体上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主管部门、社会、学校和学生。   

    主管部门主体涵盖国家出台政策、配置资源、引导监管、激励考核方面,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资源配置职能将逐渐向市场转移,政府主管部门更多的是引导、监管、考核、评价;社会主体包含两个层面:用人单位和家长群体,用人单位是主动因素,可以对培养过程、培养效果起引导作用。家长群体可以认为是较为被动的因素,他们的被动性体现在,录取时对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处于未知状况,但填报志愿时,他们是甲方,他们总体的价值取向可以决定学校或者学科专业的生存问题。学校则是工程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提供的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受其他主体的影响和制约。最后一个主体是学生,这个主体很多情况下被当作被动接受的群体,被动地接受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造成这一切的,不仅仅是方法、也不仅仅是理念,还需要综合环境与条件各方面的要素共同发挥作用。

    查找问题根源,有的放矢

    仔细分析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当前的工程教育与现代的工程实践存在不协调、不同步、不配套的情况,工程教育在某些方面与行业发展脱节。

    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沿和趋势了解不足的问题,需要企业对学校开放,把学校当成自己人才队伍的建设基地,至少对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进行开放,允许他们了解技术和装备发展现状,让他们具有了解前沿和趋势的机会。关于工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受到培养周期和规模条件的限制。对于国际交流能力而言,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差异较大,重点院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而大量的地方工科院校国内外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非常有限,自然无法培养这个能力。《报告》指出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通过培养国际化的意识和国际化的眼光,还要有国际化的环境和背景。

    实现平行发展,逐个击破

    有专家指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必将是平行工厂、平行企业、平行生产的应用与普及”,借助这个概念,可以认为工程教育质量提升需要“平行化”,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行业企业平行发展、同步前进。 

    平行发展的内涵就是要做到问题分析与对象类别呼应、改善渠道和行业特点匹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一致、实施方法与岗位要求并轨。

    问题与对象的呼应是为了避免张冠李戴,避免把个性问题当成普遍性问题,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规律,处理好学校主体对象针对性和分类指导的问题。 

    如果说前面的呼应是解决对象的针对性,那么渠道与行业匹配就是要解决行业针对性问题。有的行业可以在校内环境上不断做出调整和改进,比如信息行业、电气行业等,有的行业就无法完全由校内解决,如水利水电、航空航天等。这时必须借助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提供支持以共同实现工程教育质量的改善。

    培养方案是在一段时期内工程教育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需要设计出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及其比例,设计过程或者评价过程必须有行业企业的专家代表直接参与,并且伴随着行业技术进步不断改进完善,保持与行业技术发展的同步。 

    实施方法针对性包括了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方法的调整与改革,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阶段应该尽量实行小班上课,增加交流、互动、翻转课堂的内容,提倡和推进主动学习方式。

    (作者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校长助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