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办园:松开绳索快步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索长清  张泽东

    农村校办园是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另一种变化形式,它将小学纳入办园主体之中,充分利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置下来的校舍,以及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转岗教师,实现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村幼儿园发展的渠道,比较符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但是,在农村校办园大力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并不影响农村校办园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从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依附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而独立存在的价值来看,农村校办园仍需要通过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明晰和尊重幼儿园与小学各自的独立价值等途径,实现优化发展。

    加强科学规划与自主管理

    农村校办园中的幼儿园与小学,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两者在学校整体的规划发展上存在统一性,然而,农村校办园与小学在管理上,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农村校办园的管理比较复杂,它不能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也不能直接照搬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

    对此,校办园的规划与管理,既要在发展大局上与学校做好协调统一,又要在自身发展中有适度的自主权。作为校办园法人代表的校长,应解放思想,着眼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在统一的格局内,对学校与幼儿园配备两套班子、两套人马,两者各有一套管理方案和考核细则。在校办园管理过程中,应在经费由学校统一调配的同时,将自主办园的权力下放到幼儿园,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让校办园真正拥有自主管理、自主聘任、自主考核的权力。

    校办园园长可以在取得校长理解和支持的同时,增强自主经营的意识与能力,力求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内部管理。只有赋予校办园这些自主运营和发展的权力,才能摆脱学校对幼儿园管理“统得过死”的弊病,使校办园真正走上“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自主发展道路,恢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尊重园、校各自的独立价值

    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有其独立存在的必然性,这一必然性源自幼儿园教育的独立价值。与小学教育阶段相比,幼儿园教育教育任务、方法、内容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从幼儿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从属于不同教育机构的发展历史中也可以发现,中小学教育依赖于社会效能论,而幼儿园教育更多地依赖于发展理论。但是,农村校办园中“幼小一体化”的管理,容易将幼儿园简单地定位为小学的预备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对幼儿园教育和性质采取这种模糊态度,容易将幼儿园教育作为其后各阶段教育的附庸,使其处于从属地位,只注重幼儿教育的近期和短暂的效果,出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教育强调保育与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与启蒙性,尤其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些特征都要求农村校办园在规划管理中,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给予充分关注,明确幼儿园教育自身特有的使命与任务,区分和规范幼儿园与小学不同的办学行为,在尊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各自独立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破解师资之困学校不能失责

    面对农村校办园师资状况令人堪忧的现状,农村学校作为主办方,可利用自身资源为幼儿园提供师资保障。

    首先,多渠道拓展师资来源,保证幼儿教师数量。学校应结合自身师资情况及幼儿园师资需求,尽可能地为幼儿园调派师资,也可通过其他渠道拓展幼儿师资来源。比如: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为幼儿园申请师资援助;与当地师范院校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为幼儿园引入优秀的实习教师;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为幼儿园外聘合格的幼儿教师……

    其次,委派与培训结合,提升幼儿教师质量。学校在委派师资时,应优先选派热爱幼儿教育工作、有幼儿教育专长的年轻教师进入幼教岗位,并通过培训提升教师质量。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幼儿教师外出培训,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同时,还应帮助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园本培训,通过日常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

    再其次,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幼儿教师发展。为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学校应利用自身经验帮助幼儿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实行奖优罚劣、优质优酬,同时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对幼儿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升其工作满意度,从而促进幼儿教师发展。

    (作者单位:索长清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泽东 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