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都有为院士指导学生做实验
国家级别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别冶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年2月11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国际钢铁协会总部举行的第九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世界冠军赛总决赛上,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冶金工程专业2011级学生韦勇平、王永旭勇夺冠军。本次获奖是我国高校在参加该赛事的历次比赛中获得的极好成绩,也是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探索应用型科技大学、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方面的又一成果。这项成果的获得,是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依托行业办学,探索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体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高校之窗、重庆市教育部门网、重庆日报、重庆商报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门报道。
多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坚持突出应用,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立足重庆、扎根西部、辐射全国,培养了大批注重实践、踏实肯干的冶金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科、中专毕业生15000多名,在冶金行业享有良好的声誉,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学院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总结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学改革,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准确定位 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总目标,努力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坚持“依托行业,突出应用,注重实践,开放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社会,努力营造“重能力、强技术、精专业、善应用”的育人氛围,强调学生专业技术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家长满意、市场需要、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主动融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冶金材料行业和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在冶金行业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用人单位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
依托平台 强化实践性工程能力培养
秉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错位建设原则,依托行业企业,构建“大冶金、全流程”实验教学平台和“三层次九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学院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为学生创新创业、教师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突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坚持加快平台建设,建成了国家级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冶金工程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大国家级别实验教学平台,建有国家、省市级、校级和院级十大科研平台。这些为学生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积极开展学生“三进”工程(即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和“三助”工程(即助教、助研、助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服务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第九届世界网络炼钢大赛世界冠军赛总决赛上,比赛时间为2个小时。比赛刚开始5分钟,学院参赛学生韦勇平和王永旭就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将第一炉钢炼制成功了,平均成本为217.47$/t。这个数据已经达到冠军级别,比行业组冠军、来自宝钢的员工设计出来的成本还要少0.72$/t,然而两位同学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精确的控制操作,最终将成本成功降低到216.78$/t,凭借这个其他对手无法撼动的成绩一举夺魁。指导教师张倩影、王宏丹说,从大一起,韦勇平和王永旭就在学院实验平台上开展各种实验学习,千锤百炼,研究各种原材料对炼钢结果的影响。在2014年10月报名参加比赛后,为了做出更好的成绩,先后试验了上百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的积累终于换来了优异的成绩。
协同创新 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挖掘行业办学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企业科技进步、设备资源利用等方面,以双赢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点,以互利合作的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打造应用技术研发平台。
作为中国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冶金与材料工程研究所”。建立的国内一流具有领先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是目前国内面向应用型冶金工程师培养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实验、实习项目,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并开展了大量的学生创新活动、系统工程训练、教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以及技术开发。在与四川德胜集团钢铁有限公司的长期合作过程中,学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2010年提出开展全方位合作,双方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在企业设立“教授工作站”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共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站”等。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勘察设计的领军企业,经过反复考察论证,2011年投入1200万元建设“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实验室”,双方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学院采取各种方式加强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巩固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胜集团钢铁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和研究院所的联系,不断建立新的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不定期选送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基地和工作站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切实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2014年,与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双方启动“科级骨干人员(干部)相互挂职交流”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强化国际视野,促进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2007年起与韩国昌原大学互派交换生;与美国加州大学联合成立钱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设立钱煦实验班,招收功能材料专业(医疗器械与医电方向)学生;承办2013年海峡两岸功能材料技术及应用高层论坛、2014年纳米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等各类国际高水平学术论坛,努力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有效提升办学知名度。
集凤筑巢 强化高素质教学队伍实力
学院引进中国科学院都有为院士,并促成了“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落户学校。学院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引进美国华盛顿大学刘晓燕博士,聘请钱煦、钟正明、张兴栋、周寿桓等4位院士为兼职教授,聘请来自高校与企业的8名专家为特聘教授,其中“巴渝引智计划”专家4人,引进留学美国、日本、韩国等7名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充实优化了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冶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设有冶金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重庆市特色专业1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个、学科专业群1个,工程中心1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精品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教学团队2个。2011年起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冶金工程、材料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2014年起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油气材料工程方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行业、突出应用、建设冶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和“工程化标准、项目化训练、实战化设计——材料类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别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朱光俊主编的《冶金热工基础》、韩明荣主编的《冶金原理》和梁中渝主编的《炼铁学》分别获中国冶金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廖晓玲主持的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材料托起明天的辉煌》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三等奖。朱光俊教授受聘成为材料类(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2013-2017年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服务学生 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育人机制,大胆实践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着力构建虚实结合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三创精神(创业、创新、创优)、4D理念(Desire、Direction、Difficult、Do)和五个导向(导学、导业、导研、导向和疏导)”的345育人工作方针,把学生工作的核心落实在人才培养上,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