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桂西北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07-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于是,该学院在机电维修、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刚录取进校的新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更多的同学转专业就读工业机器人技术。

    然后,加强教学,重点培养。在学生中培养后备力量,选拔出有兴趣爱好、基础较好的29名学生组建了首届工业机器人技术精英班,旨在培养高层次、高技术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打造学院品牌专业,提升学院知名度。工业机器人技术精英班的成功开设,创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了新的途径,以“精英速度”助力国家智能制造发展。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这一招颇有成效,2017年招得新生40多人,2018年达到185人。

    没有校内实训基地,就边投资,边引进。一开始筹建该专业实训基地时,学院就将它定位在“高标准、高档次、创一流”。但谈何容易?建设资金从何来?

    由于学院地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相当困难。面对困境,学院党政班子没有退缩,而是攻坚克难,咬紧牙关,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的确,困难再多比不上广西现代职教人的办法多。

    2016年8月,学院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该中心是柔性制造生产实训中心、柔性制造系统虚拟实训室、3D打印技术实训室、柔性制造系统基础实训平台、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训中心和PLC技术应用实训室等六大“理实一体化专业”学习场所。

    同时,江苏一家公司提供技术支撑,负责培训、指导、安装、调试。根据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素质和行业标准,与该学院机电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合作开展服务企业技术工作。该中心是广西高校为数不多的机械智能柔性制造生产线,担负着机电工程系新设立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部分实训课程以及生产实践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重任。是西南地区一流、广西之冠的智能制造示范实践教学基地。

    没有现成质量标准,就边搞技能竞赛,边推进。“我们要想主宰自己的未来,必须凝聚一个共识,那就是全力推进教学改革,打造质量和特色两张品牌,通过学生技能竞赛,强化质量建设,在内涵提升中打造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黄绍光院长说。

    作为一所地方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院校,如何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创造独特的发展方式?这是广西现代职教人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和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重大转型期,质量与特色将是衡量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学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该学院通过学生专业技能三级抽查(教学系部抽查、分管院领导抽查、校长抽查),建立了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展技能抽查竞赛活动制度,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该学院还通过开展技能抽查竞赛,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加以改进,促进技能教学工作的深化和提高。因此,该学院每学期技能抽查竞赛活动的开展,无无疑是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措施。

    没有办学经验,书记院长就亲自检查验收。为了确保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顺利推进,该学院党委书记韦伟松和院长黄绍光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还亲自规划,亲自检查,亲自督办。一是检查教师实践能力。2016年8月的一天晚上,10位教师刚从江苏昆山学成归来,学院两位主要领导就来到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抽查专业教师团队赴江苏的学习和实操情况。二是深入学生班级,为学生加油鼓气。韦伟松回忆说,智能制造精英班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刚设置,尚未对外招生之时,自己和院长亲自号召组建起来的一个班级。经过一年的学习,该班学生已在区赛和国赛初露锋芒,前途无量。三是督促推进情况。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到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学生技能竞赛的每一个过程和关键节点,无不渗透着学院领导的辛勤汗水。

学校在服务地方中获得新的成长阶梯

    “一所高职院校只有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经济,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学院党委韦伟松书记坚持认为。

    启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来,学院坚持“立足河池,服务地方,示范引领,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专业能力的特点,以服务实践教学、立足产教学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3年来,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团队在全国技能大赛获2金3银1铜,区赛获13金7银23铜;获全国、全区优秀指导教师14人次;教改项目立项7项,发表论文13篇,编著教材8本,获得专利6项;建成两个广西高职院校示范特色专业,8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是该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荣耀。

    2016年,学院与广西南丹南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共建有色金属产品智能仓储物流基地,2019年投入使用。该基地是校企实质性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重大突破和大飞跃;是校企合作大胆创新的成功案例;是广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功的典范;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各项政策的拥趸。项目的成功实施,帮助南方公司解决了大负荷锌锭搬运及装车难题,提高了公司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为学院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从而,推动河池职业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向前迈进;对加强智能制造和冶炼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7年学院、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昆山一家公司三方签订协议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三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智能制造以及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交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共建学生就业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共同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转化,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校企三方事业发展与专业建设,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职业院校的应有作用。

    2018年,学院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仪,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建设,应广西建工集团邀请,选派12名师生组成机电设备安装团队赴泰国KSP日榨甘蔗24000吨糖厂协助安装、调试机电设备,帮助泰方培训、改进、运行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该专业2016级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没毕业就被区内外企业一抢而空。仅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些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月平均工资就达7000元,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尽管我们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只是开了一个好头。未来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实现更大突破,在智能制造方面创造更多的佳绩,为河池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学院党委韦伟松书记表示。未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河池乃至广西的职业教育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潘尚河 曾严 韩江河 岑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