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让生命更美好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劳动发展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这是劳动教育是永恒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一句句暖心的话透露着深情,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迈向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亿万劳动者焕发出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
的确,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劳动者最美的姿态。在物质条件日益富裕的今日,如何让青少年一代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其内心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奋斗!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所学校,多年来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着力培养师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精神,使劳动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就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简称民院附小),原名南湖小学,岳阳师范附属小学。学校创办于1988年,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之畔、金鹗山下,是一所备受当地民众称赞的名校。
走进民院附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0个大字鲜艳夺目,无声感召着每一位民院附小人身体力行,以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说到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校长——方少文。
早在2002年,方少文校长就在全校开展了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361份问卷的回收结果反映,全校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做家务劳动,许多孩子连叠被子、整理房间、洗红领巾等简单的家务活儿都很少主动做,当时小学生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为11分钟,现在远远达不到。
在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调研中,方少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们都认为洗自己的袜子是在帮妈妈做事,没有真正的劳动自觉。
这种状况让他陷入了思考:年少时,自己田里劳作、放牛、打猪草、砍柴、做饭……什么都干。这些劳作给了那一代人最早也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一生受用。看到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白天上课、晚上作业、周末补课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方少文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小时候,父亲常说,勤快勤快,有饭有菜;懒惰懒惰,挨饥挨饿。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这里的划算就包括了四时劳作。传统文化讲的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0多年的感悟让他对劳动被“边缘化”有了深刻的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后,升学成了独木桥;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普遍娇惯,加之“隔代教育”,基本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我们有责任为所有的孩子补上这一课,不能让孩子们重复上一代的‘悲剧’,不能让上一代的劳动缺陷再遗传。这不仅仅关乎孩子个人,而且关乎民族未来,因为没有劳动基因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没有劳动基因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民族。”方少文掷地有声。他认为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劳动,没有时间和机会劳动,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并且会发展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和国家战略问题。
方少文先在学校的楼顶开辟了一个菜园,让学生轮流体验劳作的乐趣。2004年,学校又开展了“周末我当家”“食堂我当家”“我是小交警”系列活动,同时在不同年级开展缝衣服比赛、穿戴比赛、缝纽扣比赛……
15年过去了,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从没间断,还有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如今,劳动是民院附小的核心主张,也是民院附小人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全校上下在方少文校长的带领下,从生活点滴开始,从课堂着手,让劳动融入生活,让劳动成为生活,让劳动丰富生活!
从课堂入手 让劳动融入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体力劳动对孩子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技巧,也不仅在于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给孩子们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的道德、智力、审美情感的培养。如果缺失这样一片天地,那么对孩子们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完整的。
为了让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更自主地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民院附小可谓煞费苦心,甚至将厨房搬进了学校,将劳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湖南的小学里开了先河。主管学生厨艺的李立新老师是学校的“元老”,这位体格健壮的原体育教师自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就与厨艺教学有了不解之缘。
“每周14节课,分成7次上。每一堂课都有视频教学,全部是家常菜,一年15个菜,两年可以学会做30个菜。”他告诉笔者,以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从第一节课的认识调料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的成果汇报,所有孩子都能掌握以下内容:认识烹饪调料、熟悉炒菜流程,会切片和切丝等技能操作,学做5个简单家常菜。最后一节课,学校还会以“厨神争霸赛”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和考核。
在他的眼中,这样的锻炼其实是“补课”:现在的孩子条件越来越好,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是散养的,饭菜都是亲手做,熟能生巧。当下的学生却是营养丰富加偏食,问题在于家长没有给孩子锻炼机会。”李立新称,每周末让父母休息一次给孩子挑大梁做饭的机会,增加了亲子陪伴的时间,也磨砺了孩子的性格。据他的多年观察,会做家务的男孩子性格会好些,少有暴力倾向,且更有爱心和孝心。
2017年,时任岳阳市领导在“六一”儿童节看望师生时特意去了民院附小厨艺教室,高兴地品尝了孩子们烹饪的菜品,为他们的动手能力点赞。
以家庭为基地 让劳动成为生活
学校经调查发现,多数家长认为现在家务劳动量不大,不需要孩子帮忙,而且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部分家长有意愿让学生承担家务,但不知道相应的年龄段可以做什么。基于以上分析,民院附小认为转变家长的观念是让劳动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的重要一步。
“来岳阳市之前,我儿子在县里的小学念书,算得上是品学兼优。不足的是不够独立,基本上不参与家务劳动。”学生家长卢望军笑道,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多出去打工,孩子们以不做家务为荣。爷爷奶奶这些长辈更是持这种观点。而他们夫妻俩最初也觉得劳动可有可无,只要孩子听话、学习好就行。
三年级下学期,孩子来到民院附小143班读书,却闯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此时的民院附小,劳动教育已经进了学校的课表。
这里每个孩子每天都有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劳动作业。劳动作业分为三部分:完成个人自理劳动、分担家务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以三年级为例,每个孩子的个人自理劳动包括把衣服分类放进洗衣机清洗、叠衣服并把衣服整理好放进衣柜、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出行的行李物品、叠被铺床等。家务劳动包括准备菜单、写购物清单、学会切菜、做旅游攻略、煮饭、大扫除、照顾弟妹、学会烧水泡茶等。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则包括清理“牛皮癣”、打扫公共卫生、田间劳动、职业体验等。
学校教导处主任周同介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学校也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一、二年级引入陶艺课,三、四年级设置了电工、木工、缝纫、刺绣等课程,五、六年级有厨艺课。进课表,进课堂,有专门的教室、专业的教师。这些劳动实践课已经在民院附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家庭都是劳动教育基地。”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张文玉说,因此,家长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学生每天都要填写劳动作业情况记载表,家长点评签字后上交班主任。每个班级的家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安排家长轮值,对班级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梳理。期末时,家委会还会根据每周情况统计表,汇总学生一个学期的劳动作业并给予评价。一到期末,学校还要求每个孩子制作视频以供抽检和分享。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将得到一个整体评价,按平时检测、视频汇报、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分类,最终结果将计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纳入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劳动作业不合格则一票否决。
154班的毛宇栋就是个传说。他“名声在外”是因为能“炒三四十个菜”,最拿手的当然是地道湘菜“辣椒炒肉”。
在两周一次的厨艺课中,他自告奋勇当掌勺。洗菜、切菜、放油、下锅、翻炒……在小组另外3名同学的帮助下,一盘辣椒炒肉新鲜出锅,引得众多小食客垂涎不已。即便下课铃声响了,大家还沉浸在厨艺课堂不愿意离开。
毛宇栋自豪地说,现在自己是家里的“厨神”,辣椒炒肉比爸爸妈妈炒得还好吃。
“以前在家里是小皇帝,什么都不做,现在什么事情都抢着做。”毛宇栋的变化让家人感到欣喜。
宇栋妈妈说,不仅是会做饭菜,儿子觉得能照顾家人很有成就感。从开始收拾房间搞卫生到后来进厨房做饭,爆炒花甲、辣椒炒肉、清蒸鲈鱼、柠檬凤爪,个个做得像模像样。“正月廿七,爷爷过生日,他挑了一个生日蛋糕,还提前买了花甲准备做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