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让生命更美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9-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更让宇栋妈妈惊奇的是,宇栋还善于对比分析、提高厨艺:“今天的菜味道差了一点儿,是不是配料的比例不对?海鲜有咸味,放剁辣椒就更咸了,用菜市场的小米椒调制是否更可口?”

    甚至,他还会主动到开甜品店的叔叔那里当帮手,将制作奶茶饼干的技术带回家。

    走进大自然 让劳动丰富生活

    “没有亲近过土地的孩子,就没有幸福快乐的童年。”这是方少文极为重要的一个教育观。

    正如诗人艾青所言,儿童的幸福一定要有田野中的嬉戏、土地上的劳作、挖过野菜、听过蝉鸣……只有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才会拥有田园式的快乐童年。怀着这样的认识和信念,民院附小将课堂搬到了田野上。

    由老师带领,六年级150班、152班、153班的近200名学生来到了郊区的农庄,体验农事劳作。学生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分别是:了解一颗豆子的奇妙之旅,并制作一杯豆浆;寻找“萝卜王”,了解拔萝卜的技巧;制作传统美食——辣萝卜;小组配合完成一个稻田里的守望者——稻草人的制作;给幼苗搬新家,学习蔬菜幼苗移栽技能;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回答相关问题;搓一段3米长的草绳;分离空谷壳,学习谷壳分离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找出一棵高40厘米的植物苗,想办法挖出它。

    方少文介绍,为了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作,他们已在岳阳市君山区周边等地区建立了多个农事劳动基地;目的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农业知识,丰富课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农业从事者的辛苦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据悉,民院附小建立校外农事劳动基地,仅仅是校外劳动教育四大基地建设的一个方面。目前,民院附小还建成了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社会公益实践基地、人文科技实验基地。学生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并纳入学生评价。

    劳动,让改变悄然发生。

    148班学生周俊伟、周俊豪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去年生日那天,她下班回家,一推开门就发现两个儿子做了一桌子饭菜,并摆好了水果拼盘,点上蜡烛,唱起生日快乐歌……那一瞬间,她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受到儿子们长大了。她深有感触地说:“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现在的懂事与孝顺,看似简单的劳动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自强都是一生的财富。”

    168班学生彭柏球的母亲则惊讶于其他学校家长的感受。她把孩子跳着舞洗碗做菜的视频发到朋友圈,结果赢来无数个赞。现在儿子下午常自己去菜场买菜,懂得四季果蔬,明白该如何花钱持家,连菜场的商户都称赞不已。“他果盘做得很美。劳动不仅让孩子有爱心,还有了审美的高度。”

    毛宇栋的母亲在春节的聚会上让一众家长“惊掉了下巴”。宇栋不仅操持团圆饭,还精心考虑外来的弟弟妹妹吃什么,外公有哪些忌口,摆盘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形状、样子。“从北京和广东来的表兄妹都在旁边看,他们不感兴趣。但我儿子是哼着歌儿在做,他觉得快乐。”宇栋妈妈骄傲地说。

    传承耕读精神 让读书与劳动完美结合

    历来,耕与读、书与剑、笔与戎往往会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现实的选择。耕读,简单地说即是将农忙耕种与农闲读书结合起来。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有“读”之“耕”体现了读书是为了做到明心见性和独善其身,有“耕”之“读”才能保证做到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修身、齐家,而不是为了区区稻粱之谋。

    鉴于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民院附小在以劳动教育为核心主张的同时,大力推动经典诵读。“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方少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其实早已给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耕读相辅相承,读书与动手实践能力缺一不可。

    自1986年从岳阳师范毕业进入岳阳师范附属小学(后改为民院附小)以来,方少文就开始担任语文教师,与语文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课堂风趣幽默,诗人和诗词经过他的演绎,如同走出了课本,栩栩如生地来到了学生面前。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从而对古诗词产生了好感和兴趣。

    世纪之交,思潮涌动。已经是民院附小副校长的方少文,接触学习到了南怀瑾先生致力于推动儿童经典诵读的活动与教材。特别是南怀瑾说的“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给了方少文极大的触动,他突然想到儿时父亲对他们脱口而出的那些“不一样”的话,正是经典融入生命,引领为人处世、持家接物的极佳例证。

    年少时没有多阅读,已经给方少文带来人生的遗憾,他不希望学生像他一样,将来也感到遗憾。于是,方少文开始更大范围的儿童诵读经典的研究和推广。

    也是在此时,在弥漫全国的“国学热”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和做法。这让方少文意识到:“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更需要我们擦亮双眼,做好遴选,学会扬弃,将真正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典带给他们。”于是,民院附小在国家教育部门新课改要求小学生背诵80首古诗词的基础上,精心编辑了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读本》,里面收录了120首古诗词,且不包括新课标规定的80首。2015年,民院附小着手编辑校本教材《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2018年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民院附小现在的经典诵读有了系统的教材,纳入了课程和考试评价。方少文倡导和践行的是:把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与评价,让文化传承融进生活和实践。有人评价民院附小是耕读传家的现代演绎。

    中午时分走在民院附小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抱着课外读物的学生,学生三三两两坐在操场边的石凳上、教室边开放式书架旁,小脑袋挤在一起共品一本书,读到开心处就一起哈哈大笑,成为书香校园最美妙的旋律。

    在方少文的努力和坚持下,阅读已经融入了民院附小学生的生命,成为他们须臾不可分的生活习惯之一。这种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在于方少文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也根植于他倡导的课内阅读,即老师少讲,学生多读。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是岳阳湘阴人左宗棠早年在家耕读时所写,方少文对此深有感悟:“读书真的是需要自己去读去领悟,而不是靠老师讲就能内化于心的,所以我们语文课倡导课内阅读,给孩子们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书。也因此假如我出差一个星期,我的语文课是可以不用其他老师来代课的,我的学生会自己看书、自己做摘录、自己写日记见闻、自己练字……不需要老师来引导或监督,因为平时上课也是这样。”

    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方少文对语文作业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之前他就鼓励学生自学诗词再汇报交流,现在他依然围绕读、写、讲来设计语文作业,孩子和家长们对此也很欢迎。

    方少文曾经的学生说:“方校长对教育的执着让人敬佩,他一如既往地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幸运和自豪。方校长在20多年前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实施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仍是超前的、先进的。他提倡课外阅读、经典诵读,带着我们一起早锻炼,上户外作文课……留给我们满满的美好回忆。”

    为了营造更浓厚的读书环境,民院附小已经坚持15年,每年评选书香家庭,前些年还会将获奖证书送到家长的单位去。荣誉激励之下,许多家长都开始积极读书,成为孩子读书的好榜样。

    审视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可喜的是,有一批像民院附小一样默默耕耘、不求声名的学校依然在坚守着。我们真心期望,这样的学校能越来越多,也祝福民院附小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丁建其 赵艳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