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写作即间接训练阅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学大师朱光潜资料图片 《读写指要》
朱光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借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超长假期,笔者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朱光潜先生的《读写指要》,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指导年轻人阅读写作的书,书中告诉喜爱阅读和初习写作者哪些是阅读写作的坦途,哪些是弯路。

    朱光潜是20世纪享誉中外的美学大师,也被誉为“青年人的导师”,不仅因为他从年轻提笔作文开始,就为青年人写作,更由于他曾经做过中学教师,又在大学里长期任教,比较了解青年人的想法,乐于为他们的人生困惑指点迷津。笔者记得上大学时,在穿过燕南园去图书馆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朱光潜先生在园中散步,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阅读本书的过程,时常感觉大师向我走来,那睿智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他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与我谈心,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培养读书兴趣应从课外书入手

    大凡谈读书都绕不过三个问题: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这个问题如今似乎已不是问题,很多教师、家长已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问题是很多教师认为没有时间读书,“每天忙于教育教学工作,哪有时间看书学习?”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任何时代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朱光潜在上世纪20年代写给青年人的信中说:“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当今人类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时代发展的步伐突飞猛进,“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朱光潜强调:“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如果你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一旦闲暇来临,便会无所适从,“说不定会被恶习惯引诱。”如果你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

    笔者联想到眼前的情形,因新冠肺炎疫情要求国人都必须宅在家中,让平时忙碌的人们突然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人们先是兴奋,继而又郁闷,不少人宅出“草”来,闷出“毛”来,憋出了“内伤”。手机、电视无限循环,“招”猫“逗”狗,甚至惹是生非。如果你能养成阅读的习惯,相信此时绝不会六神无主、无所事事。

    朱光潜认为:“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养成,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了想拿诗歌来消遣,已寻不出趣味了。朱光潜强调“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比如读一本小说,平时自由地拿来消遣,觉得很有趣味,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会索然寡味。因此,他建议年轻人“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完的。朱光潜认为:“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既然书读不完,就需要精选。“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古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不在多,贵在精而要,阅读经典、阅读原著,这是许多学问大家的共识。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光潜认为,与其读十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是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咏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读书应当分种类。一种是作为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另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朱光潜认为,“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这种为了做学问而读书还须围绕一个中心去读。或是科目,或是问题。朱光潜举例说:“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

    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虽然是讲给年轻学子的,但笔者以为,也非常适宜教师。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当然是一门学问,要想成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炼摔打。笔者以为,作为教师,既应该以科目为中心去训练阅读,不断精进所学专业,又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深入阅读研究中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循着朱光潜先生所指的路径去不断阅读、实践,相信每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教师都会不断成长,达成所愿。

    写文章是可以练习的

    读与写,谁更重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对于像我这样靠写作为生的人,写作当然比阅读更重要。不仅因为要靠它吃饭,还因为长期的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所幸我的这个想法与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也认为阅读和写作两个能力相较,写作更为重要,他说:“就一般经验说,对于写作有浓厚兴趣的人对于阅读也自然有浓厚的兴趣。不知写作甘苦的人纵然多阅读也大半不能深入。自己多写作,对于旁人的作品决不会轻松放过。所以训练写作即间接训练阅读。”

    从实际情形看,不论是学生抑或是教师,对写作普遍有畏难情绪,大多比较“犯怵”,即使是我这样经常泡在写作中之人,也常会有犯难的时候,经常会被一篇难产的文章搞得头晕脑胀、食不甘味。由此可见,训练写作比训练阅读更为重要,也更为紧迫。

    许多人认为,写文章是需要天赋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得来的。其实,以笔者多年的实践来看,写文章是可以练习的。朱光潜认为:“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推敲揣摩的训练。”“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跃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

    其实,朱光潜也经历过辛苦的写作训练。他调侃自己“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他自己。人生世相的敏感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大都是天生的,朱光潜对此也认同,但他认为“人力也可培养成几分”,他自认为在这两方面“得之于天的异常稀薄,然而我对于人生世相有相当的了悟,运用语言文字也有相当的把握。虽然是自己达不到的境界,我有时也能欣赏,这大半是辛苦训练的结果”。

    经过勤学苦练,朱光潜从古今中外许多哲人和诗人那里借得一双眼睛看世界:他从屈原、杜甫那里学得执着,从庄周、列御寇那里学得徜徉,莎士比亚教会他从悲痛中见出庄严,莫里哀教会他在乖讹丑陋中见出隽妙,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指引他到自然胜境,近代小说家引他到人心的曲径幽室。经历过这种再造,朱光潜认为“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使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于非尘世的丘壑”。

    笔者最喜欢阅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章,大学时对他写的说理性散文爱不释手,常反复揣摩。他十分擅长把“很难说的理用很浅的话说出来”,不管是多么玄妙、飘忽不定的“理”,经他之手便“化”为浅显、人人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他这种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功夫也是经过苦苦修炼而得来的。

    朱光潜将写文章比喻为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初学者可从临帖开始练,而中国文人初学作文也大多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然也重视读书,但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多从写生入手。比如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面孔。朱光潜以为,“临帖与写生都不可偏废”,许多一流作家也经历过模仿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过雨果。临帖在于多读书,但读书也只是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习写作要特别注意写生。如果只阅读不动笔,容易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其实,手低者眼也未必高,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朱光潜认为:“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许多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往往从议论文入手,常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朱光潜以为“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他认为初学者从议论文入手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认为初学者应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朱光潜就曾在这方面吃过亏。他从十岁到二十岁左右,前后至少十年的光阴都浪费在这种议论文写作上。“这种训练造成我的思想的定型,注定我的写作的命运。”

    笔者以为,这也许不完全是坏事,从朱光潜自己来说,儿时的训练也许限制了他的想象力,让他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描写文,但从另一方面却成就了他,没有经历这种长期议论文的训练,也不会有擅长写说理文的朱光潜,也许中国就少了一位举足轻重的美学大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