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多国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7-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6月26日,第32届国际标准化组织教育信息技术分委员会开放论坛(ISO/IEC JTC1/SC36)在京召开,主题设定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教育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共同主办,来自10余个国家的上百名教育、技术领域知名人士,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创造公司(Innovation)创始人兼CEO布鲁斯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机器的计算和分析能力模拟人的工作。人工智能包含3种类型:弱人工智能(主要进行策略的模拟,如下棋、自动驾驶),一般的人工智能(能够模仿人的高级行为,如思考和认知)和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

    当前,许多教育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实践。

    21世纪,人们对个性化学习具有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对智能导师系统产生关注。所谓智能导师系统,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结合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成就,模拟优秀教师的思维来组织教学的教学系统。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胡祥恩认为,智能导师系统成功实践的特征,首先需要符合认知规律。但胡祥恩认为,如今的通用智能导师系统改掉了智能导师系统的一些缺点,或许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北师大副教授卢宇介绍了几款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制的机器人——基于智慧学伴平台的交互式教育机器人、德育会话机器人等。据悉,这些智能教育机器人可以提供更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行精准的知识状态评估,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比如,德育会话机器人主要基于案例的推理理论进行系统设计,其中采集了大量高质量的德育问题成功解决案例,为异质学习者提供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们正在对这些教育机器人进行大规模部署,从而在学校和家庭的场景下对学生进行服务。”卢宇说。

    不过,技术真的能奏效吗?智利天主教大学教授米盖尔·努斯鲍姆认为,尽管在学习技术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但研究仍然没有显示出学习方面有任何显著改善。仅仅给孩子提供一台电脑或技术设备,并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所以,引入技术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赋予教师权力,转变学习过程。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中介。”米盖尔·努斯鲍姆说,“当然,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以下6个领域的知识:技术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沟通能力和个人态度。”

    米盖尔·努斯鲍姆总结道:“在教育中,我们重视的不应是技术,而是教学法和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法和教学内容,布鲁斯认为,情境即一切。什么是情境?情境是相对抽象的内容,它可以通过非显性的干预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约束和有效支持。空间、时间、学科和用户信息,这些都可以是情境。

    “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应该包含大量决策引擎,其中情境引擎也是重要方面。” 布鲁斯指出,“正因如此,建立情境支持的学习服务框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