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慎独精神 □ 李明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教师问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师德呢?是的,我也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讲,而且要讲清。

 要讲师德,首先要讲道德,因为师德毕竟是属于道德范畴的。大家知道,道德对于社会是重要的,可以说,法律和道德从不同角度维系或规范人的行为,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当然,法律与道德有所区别:法律是他律、是外在的、是强制性的;而道德是自律、是内在的、是自觉的。道德甚至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规范人之行为的细枝末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出自北京同仁堂。同仁堂为乐显扬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又称为乐家老铺。其后人信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念,即指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其实就是一种“慎独”的理念,就是说道德自我约束无处不在。道德对于社会是重要的,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必定有与之相应的道德。

 社会道德是基本的道德,是个大的范畴,师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应处于社会道德的上层,是社会道德的表率和引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征所决定的。唐代韩愈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师德好坏,不仅影响本人,而且影响他人,尤其是影响后人,所以社会要求教师的道德必须是高尚的。师德对于教师、教育、社会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必定有与之相应的崇高的师德。

 教师的道德集中表现为爱和奉献。教师的爱是一种博爱,“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大象》,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教师的爱便是如此。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关于教育有句至理名言叫做“有教无类”,意思是指,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要进行教育。《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南郭惠子问子贡说:“你先生的门下为什么这么杂乱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身来等待,想来的人不拒绝,想走的人不制止。就像良医的门前病人多,矫正木料器具旁边的弯木头多一样,所以很杂乱。”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有类似的话:“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教师的职业特征同样以教师的品德为前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个师德不好的教师,业务是不可能精湛的,因为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试想,如果没有博爱与奉献精神作为基础和人生目标,我们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吗?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赞叹蜜蜂的《七绝》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们也把教师比作蜜蜂,无私地把自己的爱与知识奉献给学生、奉献给社会。

 师德与社会道德是皮与毛的关系,师德植根于特定的社会道德土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整个社会要注重道德建设,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为师德建设提供土壤、奠定基础。师德与社会道德也是船与水的关系,水涨船高,船高意味着师德具有引领社会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师德不能滑坡,师德必须加强,教师应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先行者,应为社会道德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捍卫教师的道德底线,培养高尚的师德,这是教师、教育部门也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