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改报告 ——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和采访调研活动记录 □ 本报记者 雷振海 李炳亭 褚清源 康 丽
7月31日,“课改中国行”“红四军”从兰州一路风尘仆仆抵达甘肃省西和县。
与教育局负责人见面后,顾不上片刻休息,他们就赶往会场,准备各种材料,联系尚在路上的宣讲团专家。“红四军”一路4人,除了领队马朝宏外,还有另外两位记者郭瑞和宋鸽,唯一的男士韩世文负责团队的辎重。因为水土不服,马朝宏和郭瑞都患上了肠炎,身体极度虚弱。可一直被密集的行程催促着,两个病号几乎没有时间找一家医院输液。她们这样拖延了好几天,一直没有怎么吃东西,就凭着一股精神支撑着,一天一座城市,扛着那杆红色的旗帜,马不停蹄地走下来……
随团的宣讲专家李雪涛,是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校长。当马朝宏打通了李校长的电话,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原本安排李校长从北京飞往咸阳,然后转乘火车赶往甘肃西和的,可因为大雨把路基冲垮,李校长和随行的另一位专家生生被困在了路上。如果李校长不能如期赶到,活动就无法如期举办,马朝宏急得几乎哭了。
后来,李雪涛决定租车赶赴西和。为了迎接李雪涛,郭瑞在火车站从下午2点一直等到了凌晨2点。当疲惫不堪的李雪涛校长与望眼欲穿的“红四军”汇合时,马朝宏说,大家见面一握手,鼻子酸酸地就流泪了。
8月1日,西和的宣讲和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忙了一整天,几个人简单吃了晚饭,收拾好行李准备经由兰州赶往下一站河南,可到了兰州火车站,才发现没有去往河南的火车了,只能临时决定在当地过夜。没想到受旅游季节的影响,兰州市竟然找不到一家酒店。几个人拖着行李,一家家问过来,好不容易找到酒店,已经是凌晨了。身子一挨床就变成了“烂泥”,囫囵着睡一觉,一早5点半起床,蓬头垢面地赶往车站。
李雪涛返程后,谈起这次非同寻常的经历时,一个大男人竟感动得直流泪。他说,我就没见过还有像中国教师报人这样敬业的!有这样的精神和担当,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在学校的教师培训会上,他把这一路的经历和感动完整地讲给了他的老师们。
同样,“课改中国行”“第三路军”随团宣讲专家、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也把中国教师报人的“铁军精神”当作全区教师培训的“课程”。他还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放大的照片,内容来自中国教师报办公室墙上的一句话——打造一支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铁军。
为一种“责任”集结
正像任永生局长所说的,中国教师报这些年定位于课改,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义无反顾的责任与担当。
课改,作为一个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国家意志”,10年了,有着怎样的成长、得失?是不是依然有人在质疑甚至对抗课改?课改到底有哪些制约性问题?课改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到底有何巨大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到底是什么?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今年7月份,中国教师报联合西安博创软件有限公司,发起了大型公益宣讲和采访调研活动——“课改中国行”。
7月27日上午,“课改中国行”启动仪式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大楼前如约举行。“课改中国行”大军由中国教师报全体编辑记者、著名课改区域和学校领军人物、赞助企业人员和教师志愿者共同组成。他们从北京出发,兵分4路,奔赴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甘肃、陕西、河南、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县区,历时月余。活动以“教师引领希望,课堂承载未来”为主题,分为“课改万人签名”、课改问卷调查、专家讲座、义务赠送图书和软件义送、校长教师座谈、采访等内容。
“课改中国行”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基层调研教育,正如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史习江在启动仪式上所说的,这是中国教育媒体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基层“行走”,是拉近读者、贴近地面、服务国家的媒体成长尝试,同时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史习江寄语中国教师报的全体编辑记者,要闯出一条媒体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不仅要能够发现课改的典型,而且要敢于引领中国课改的发展,真正践行“教育家办报”的媒体理想,从而为中国教师报打造出更加鲜明的媒体特色,落实办报宗旨——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经历这次艰辛的行程之后,刚刚加盟报社不久的“新人”梁恕俭在自己的博客上向网友们“坦白”,此行让他“终生难忘”,他说,人活着,总该为自己留下点可以回忆的东西,总该需要一点精神,总该敢于去担当。
本报记者周书贤,一口气跟了4个省的宣讲与采访,回来就病倒了。去了福建大田和东山,他为当地整体推进课改而欣喜,这个平时滴酒不沾的汉子,一高兴,两杯酒下肚把自己灌醉了。而在另外一个“不课改”的地方,当那里的局长和校长们谈起课改除了抱怨就是抱怨,理由找了一箩筐,什么体制、师资、资金,一向不善言辞的周书贤当即回应:什么是“体制”?每个人都是“体制”,如果每个教育人都动起来,都守好教育人的底线,中国的教育就一定是前途光明的!
一路走来,几乎每一个“课改中国行”的参与者,都是这样矛盾着、感慨着,甚至痛苦着。好在,记者们发现,在中国教育行走的路上,正有一大批教育人一直默默地躬身前行,他们以自己行动的脚步,丈量着中国教育的明天。
10年课改,风雨如磐;课改之路,任重道远!
韧性、责任、行动,成为“课改中国行”的三个关键词。
“红动”全国
旗帜是红的、标牌是红的、会场的背景板是红的、胸牌是红的,口号是红的、行动是红的、理想也是红的,“课改中国行”所经之处,刮起的是红色旋风,沿途有人这样概括,中国教师报的“课改中国行”是一场中国教育的“红色风暴”。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课改中国行”宣讲采访团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当地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把“课改中国行”活动作为一件重要的社会新闻和教育新闻予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近百家平面、广电和网络媒体对“课改中国行”进行了报道。
作为一个教育专业媒体,中国教师报一直被一线读者亲切地称为“中国课改报”。多年来一直关注课改进程,锁定课改,服务课改,引领课改,参与课改,致力于发现和推荐课改典型,曾先后推出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山东省昌乐二中、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江苏省灌南县新知学校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课改典型。尤其是2011年全新改版之后,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围绕“课改”,借助打造“四新”(新教师、新学校、新课堂、新学生),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内涵均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选题,如《郑州变法》、《2010课堂教学改革年度观察》、《李镇西突破》、《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好学校是一方池塘》等,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同时,中国教师报还突破传统媒体的桎梏,积极探索媒体发展的新形式,打造了集平面媒体、网站论坛、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新媒体”概念,并且以活动拉动服务,启动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科学的教学方法,送到一线教育者身边,服务和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
有媒体把此次“课改中国行”誉为一场前所未有的“课改长征”,“课改中国行”左手挽着教师,右手托着课堂,是课改的宣传队、播种机。
“课改中国行”志愿者、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刘恩樵老师在“课改中国行”启动之时,曾撰写一副对联:“课改中国行调研中国课改;课堂现代化打造现代课堂”。8月6日,他乘车5个多小时,从江苏昆山赶赴如皋,参加“课改中国行”如皋站的活动。活动结束,他在自己的日志中这样评价:“课改中国行”打破了以平面媒体为平台宣传与实践课改的思维,突出田野意识与行动意识,走出编辑部,走出北京,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基层学校,走到一线教师的中间,这种挽起袖,卷起裤腿,行走教育田野的做法,能够真切地感受中国大地上的课改脉搏。这种行动哲学思维下的行动,一方面加强了与一线教师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能够采撷一线基层最鲜活的经验、智慧以及困惑、困难等。
湖南省岳阳县教育局局长李有根是一位坚定的课改行动者,最初他曾担心“课改中国行”这样的活动会流于形式,专门在网上搜索了相关信息,发现在其他省市举办的活动深受好评,为此安排专人负责组织接待工作。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坚持搞下去,并且可以把规模组织得更大一些,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为西和教育注入了最新鲜的元素,为西和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次公益宣讲活动,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课改之路的决心和信心。”西和县教育局局长王忠说。
对于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记者而言,“课改中国行”是一次难得的深入一线、贴近一线的机会。本报记者韩世文在博客中写道,我们发现,教育一线蕴藏了丰富的新闻素材,正在成长着大量具有教育情怀、改革智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此次“课改中国行”,正是一次极其有意义的发现之旅。
暑期“课改中国行”活动结束了,但是这场“红动”全国的“课改长征”才刚刚启程。
课改让教师开始“觉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换,学习内容和教研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在座谈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课堂改革,学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开始觉醒,一些教师对教育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一线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专业觉醒,并致力于寻求通过校本研究、专业发展共同体,来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8月7日,“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走进福建省大田县。该县建设中心小学副校长郭秀丽说,眼下,中小学生都还沉浸在欢乐的暑期活动中,而大田课改教师们却早早地忙开了。忙什么呢?忙充电,忙学习。在郭秀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有一些课改方面的内容,她说:“课堂要高效,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的构建,学生学习要自主,教师就要放权,给小组合作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实验小学校长吴建玲说:“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城关第二小学特级教师肖玉琳是该县首席学科带头人,她对高效课堂最直接的感受是:“教”“学”关系发生了转变,注重“以学论教”,注重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关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