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春的3个“重建” □ 本报记者 马朝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地震后,很多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说一句话,我什么都没有了。我很不喜欢。至少我们还有良心、人格和朴实的心态。假如你连这些都没有了,才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淡化灾区意识”,要求老师们“断奶”,不要总是把自己当灾民。不要总是想着索取,最终要靠自己。有老师说,既然好不容易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为此,刘亚春在学校挂起了一幅标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有老师不理解了,校长这是说我们不会做人,不会做事?

 刘亚春说,他这是在为“回家”做准备。新县城刚刚建起来,百废待兴,这个“家”现在需要的是建设者和奉献者。北川中学老师该怎样做?刘亚春希望,北川中学回到新县城后不伸手向政府要一分钱,而且,他要用“北川中学精神”给这个新家带去一股清新的空气和积极的力量。

 回到新校区,学校举办了一系列“感恩”主题活动,“作为一个北川教育人,很多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没有干完的事业,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把这项事业干得更好,把学生带得更好。”刘亚春说,我们一定不能辜负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灾后帮助我们尽快复课并一直给予大力支持的长虹公司,援建新北川中学的中国侨联,多次派教师前来执教的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北京怡海学校和江苏翔宇教育集团,长期支持北川中学课程建设的首都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还有最重要的一位,曾8次到学校看望师生的温总理,他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精神的力量,我们永远不可能忘记。

 目前,北川中学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很清楚,未来肯定会好。

 “为荣誉而战。”在采访中,几位老师都这样说道。不少人以为北川中学很有钱,但事实是,老师的待遇比市里的学校差很多,甚至比周围学校也差点。但老师们都暗暗憋着一股劲,“我们要把北川中学建设成一流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全国人们对我们的帮助和总理的关怀。”他们身上彰显着北川中学的精神:不屈服、懂感恩、知奋起。

 如今,原来老北川中学的老师陆续搬进了新家,新修的房子又大又宽敞,小区的环境更不用说,整个县城的设计据说是50年都不落后的。记者在高一年级办公室,遇到两位漂亮的女老师正在开心地聊天,谈起现在的生活,她们的眼神中飘过一丝淡淡的忧伤,“这么大的灾难,不可能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不过,现在生活已经慢慢进入正轨了,终于又有家了。”她们说,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老师,超过半数已经再生育,其中包括校长刘亚春。新生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的希望。

 幸福再次降临,我们仿佛已经看到那个快乐、健康的北川中学正在不远处招手。

 刘亚春,四川省北川中学校长。“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亚春积极组织师生展开自救。从死神的魔爪中夺回了200多条年轻的生命;震后重建过程中,他带领震不垮的北川中学人,做到了不让一名孩子因为灾难和贫穷无法上学,并在之后几年高考中屡创佳绩;刘亚春用心做,做有良心的教育,志在把北川中学从一个普通的县级中学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