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村娃创造幸福的起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陈强

  “周一到周五伙食不重样儿,晚上洗脚有热水,孩子不但学习进步了,还学会了洗衣叠被,生活自理,我们可以安心地打工了。”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岗镇留店寺中小心学六年级学生李扬的家长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来学校在大山上,每年冬天手都冻烂,现在搬到这儿,冬天教室里有暖气,再也不怕冷了。”在淇县大洼中心小学,孩子们难掩心中的幸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几年,我们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提升工程,一手抓硬件改善,一手抓软件提高,促进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的大变样。”鹤壁市教育局局长王朝庄说。

  合理布局,让农村学校面貌“新”起来

  一两个老师、五六个学生、两三个年级,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这样的教学点在鹤壁农村特别是山区并不少见。“谈不上什么质量,老师就是看孩子的。”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竹林学校校长王会民说,如今的竹林学校,由过去的9所小学整合而成,政府3年投入6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操场、水冲式厕所,“真是旧貌变新颜了”。

  近年来,鹤壁市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合理、利民”的原则,既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又充分考虑到农村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学生家庭负担;既考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度集中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又考虑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保证入学率、巩固率。为做到积极稳妥,在对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面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格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加强农村学校建设,鹤壁市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及评估细则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把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3年来,全市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课桌凳20余万套,使每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了新桌凳;投入2000万元,按照省二类标准为每所农村中小学建设装备实验室,共装备农村初中实验室100余个、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200余个;投入1000余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体音美器材和图书

  乳胶漆墙壁,水磨石地面,不锈钢的连体桌椅,800多平方米的面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所村级小学的餐厅。西岗镇实验小学用良好的办学条件吸引了周边13个自然村的300多名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前来就读。“新食堂、新寝楼,孩子在校吃饭有补助,住宿有人管,俺放一百个心!”夸起新学校,家长高海英乐得合不拢嘴。

  走进鹤山区北辰小学,学生们正围着电子白板上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会儿画出各种几何图形,一会儿将从网上搜集到的图片展示出来,农村学校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打造覆盖农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该市投巨资实施“班班通”工程建设,目前全市过半的班级联通。“全市农村学校将于明年年底前全部实现‘班班通’,并努力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空间人人通。”鹤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荔说。(下转第十二版)

  改革者说

  凝心聚力破解义务教育均衡难题

  河南省鹤壁市副市长 张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关键是公平,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未来,教育是民生。多年来,鹤壁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立足实际,谋划长远,凝心聚力,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鹤壁市明确了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方针和阶段性目标,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改革的办法,抓重点、破难点,化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遇到的阻力,破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现的障碍。积极推进“班班通”、实验室、功能室建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探索推行“强校带弱校”、“老校带新校”运行模式,大力开展“名师带徒”和城乡支教帮扶活动,在全市推进“生命课堂”,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体系,以软件的改革与创新促均衡、促发展,使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完善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狠抓落实,逐步缩小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办学差距,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