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妈妈”敲响无声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程墨  实习生 杨保华 杜学敏

  在武汉市第一聋校的教室里,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幕:一位教师用双手敲击大鼓,一旁的学生借助鼓声传递过来的节奏翩翩起舞。这位教师就是在特教领域默默工作了23年的杨小玲,在她的鼓舞下,聋哑孩子们灰暗的生活透进了阳光,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鼓舞妈妈”。

  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用优美的舞姿带领孩子们走向梦想的舞台,让聋哑孩子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武汉市十大魅力教师等荣誉,今年3月又入选“中国好人榜”。

  “1990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我到聋校参观,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跳傣族舞,他们的动作很僵硬,但非常认真,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杨小玲回忆说,从那以后,她就下定决心要教聋哑孩子跳舞。

  但是,困难比她想象的要大。节拍再鲜明,学生们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节拍、韵律和舞蹈术语,她都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来表达。杨小玲一边突击手语,一边教学生跳舞。3个月后,她基本上能用手语流利地上课了。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太低,一曲简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要用5节课。教学实践中,杨小玲摸索出了鼓声传震法,让鼓声的震动通过地板传到孩子们的脚心,配合动作。她还相继发明了呼吸传递法、节奏传递法等一套套独特的聋生舞蹈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的还在全国推广。

  “孩子们听不见音乐,我就带他们用心灵去感受。”记者在学校见到杨小玲时,她正在教孩子们学一段新编的舞蹈。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重复教十几遍,但在她的表情里看不到一丝烦躁,一直用微笑的眼神跟孩子们交流着。

  杨小玲不仅教孩子们跳舞,还走进他们内心深处。她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日,了解他们的家境,为贫困的孩子筹集学费;她爱生如子,帮助有网瘾的学生戒除网瘾;她以母亲般的爱浇灌孩子们脆弱的心灵,通过润物无声的关怀,引导每一个有心理阴影的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

  23年中,杨小玲多次放弃了更好的待遇,一心带领聋哑孩子追赶梦想。“孩子们的梦圆了,我的梦也就圆了。”杨小玲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