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创新驱动工科院校科技创新
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一个困扰是,怎样借社会之外力,发展科技创新之内生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出自己科技前沿的示范作用?工科院校实现科技创新的一个短板是,如何举一反三,通过科技创新这个根本出路,使自己仅有的人、财、物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辽宁工业大学作为辽宁省一所老牌工科院校,办校60多年来一直担负着促进地方工业化建设的重任,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中,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办学的根本思路之一。
模式嵌入:自办科技企业的场效应
2001年,学校所在地锦州市率先在全国试点社会医保网。市政府对地方资源进行盘点后,将目光投向了辽工大计算机学院。面对上千万元的工程,高校科技队伍能否担得起?打得赢?
辽工大计算机学院的全部资源,几位教授讲师,就这样走上了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一个名为“维森”(德语:希望)的IT企业破茧而出,成功化蝶。
2012年,维森公司营收6000万,对辽宁IT市场实现了全覆盖,在电子产品开发应用、软件研发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方面成为东北地区著名IT企业,在校办企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独领风骚。
场效应,是个物理现象。人们一直强调的是其辐射性,辽工大则看中了它的穿透力。
首先,锦州医保网,刺穿了高校科技创新的病灶。计算机科学是辽工大优势学科,那几位挑选出来成为总经理、技术总监和项目经理的,也是优中选优。拿着课题,寻找案例,深入研发,获得成果,这是一回事;承包了工程,交出了保证金,带领了队伍施工,实操了企业运行,这是另一回事。当网格、嵌入式、ERP,这些并不生疏的字眼儿一旦遭遇了标书、商业洽谈和利润率之后,就形成了所谓自主创新的“逆袭”。
其次,维森公司的创办打破了高校与企业、高校科技研发与社会经济运行长期以来“两层皮”的状况,高校科技创新的“大爷范儿”,在自行创办科技企业和实际投入运营之后,终于“接上了地气儿”。嵌入式技术——例如辽工大成功创办的企业维森,它带来层出不穷的场效应,使这所学校的科技创新达到了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制高点。
再次,辽工大自行创办科技实体,维森公司带有标志性的意义,不是赚多少钱、获得多少声誉那么简单,而是它真正成为了高校自主创新的桥头堡。
教授当经理,博士谈生意,专家做项目,反过来在教学实践中第一是得了地气,第二是终于有了底气,第三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课题、课堂、实验室、论文、专著、项目上的市场自信、知识自信和成长道路自信。
学校上下,从维森公司成功创办这个鲜活的标本中,反过来参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体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研究知识分子成长道路,挖掘知识报国和产业报国的巨大潜能,培养21世纪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基因,更加坚定了爱党、报国、服务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崇高信念。
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通过维森了解辽工大,学校获得了更高的社会评价。大学自办企业获得空前成功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反过来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高度自觉。以维森为龙头,辽工大乘势而上,将自办企业、协同创新与大学科技园这“三驾马车”写进了创新驱动的时代大程序之中。
对接工艺:与企业协同研发的整合路径
2013年新年伊始,在辽宁省教育部门首批批准筹建的5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辽宁工业大学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此举措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强调了大学、企业、社会联合科研的对接工艺。所谓无缝对接、超级链接、预留接口、时时在线等等术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转变学校创新方式”。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辽宁工业大学牵头会同沈阳大学,金杯汽车、丹东曙光汽车集团、东风朝柴动力、锦州汉拿电机、辽宁省专用车生产基地等7家单位共同参与。旨在汽车NVH技术、碰撞安全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数字化生产、轻量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该中心的创新特色有三:其一是产业集群化;其二是研发前沿化;其三是校企协同化。
从这个项目开始起步,做汽车的,不再是关起门来独自奋斗,或者联合起来集体打斗,而是携手并肩站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高地上,确认科技开发的目标与方向,确立科技投入的重点与难点,挖掘市场需求的内涵与外延,这是信息时代里企业成长的必然逻辑。
做学问的,硬碰硬地在前沿科技里攻关,你知道不知道、会不会、行不行,拿下拿不下?不再是遮遮掩掩、似是而非和故作高深,从此以后就是念真经、硬碰硬和实打实,来不得任何的虚夸与浮躁。
做创新的,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创新教育等环节,能否上水平、上档次和上规模,先要看你有几个学科、团队、科研机构、企业组织等能够参与到协同创新的“2011计划”之中。
在辽宁工业大学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前的若干年里,该院系的教师们就常年坚持企业应用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思路,曾经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该专业领先一步跨入“2011计划”,给学校其他学科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辽工大科技创新实践中,类似汽车专业这样脱颖而出的单位,还有很多。例如管理学科的创业公共服务、资产评估;建筑学科的设计监理;计算机与网络学科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弱电工程、电子产品开发以及新能源、环保与机电一体化等领域,都是有实体、有业绩和有效益并采用产学研一条龙的组织设计。
系统集成:大学科技园从“壳”到“核”的资源重组
征地、开园、拉投资、上山入伙,忽视人力资源和创新驱动,使科技园区沦为“壳”,是时下的一种通病。
“壳”,也是一种资源。虚拟实在,“壳资源”将带来科技园的如日中天。辽工大采用模糊技术,把大学品牌、社会影响面、科技创新力这些“虚拟”的资源打包,再包进大学师资、实验室、工厂设备、企业等“实际”效能,在多与少、虚与实、高与低、强与弱的辩证法范畴上,在“壳资源”与“资源核”的转换中,游刃有余地实现有机的系统集成。
发现、挖掘、释放大学科技园的隐性资源,与产业政策、政府扶持、社会响应的显性资源实现兼容,一条新型大学产业园开发建设的道路应运而生。
其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壳”概念。壳与核,是个系统。两者的集成构成了事物的本体。以辽宁维森为核,由这家企业带来的边际效应,在辽工大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以维森牵动战略获得的电子、IT、新能源、新材料等企业行业资源,不仅成为科技园的“当家花旦”,而且又带来更多的企业在重组和整合上的效应。在孵企业由最初的4家很快发展到35家,有120项成果在近1千家企业中推广应用。
其二,进行超级链接。一所省属二本院校,创办大学科技园,是赶时髦?还是真干点实事?其关键是高校科技成果与基层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即超级链接。
在辽工大科技园里,从卫星的矿工定位到LED的井下照明,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到排钻数字控制,从太阳能采暖产品到智能限电系统,前卫科技与传统生产接轨,高新技术与现代工业兼容,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革新和创新为己任,通过科技创新建立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极佳模版。
其三,变“壳资源”为“资源核”,知识、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转型升级最缺乏的两大支点;大学科技园,是有可能整合它们的宝贵平台。问题的关键是科技园自身的水准即质量。
冲破窠臼,打破壁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新带旧,以老促新,辽工大科技园入住企业中,强调新、老产业集成,高、低门类齐全,大、小、微企业共存共荣,打造优势互补、点面结合、产学研并举的全新局面。例如,锦州万得公司原来是生产汽车减震器的国内知名企业,厂长赵清洁就是该校毕业生。多年来,在企业发展的每一步上,都与母校精诚合作。在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将其中关键项目拿到辽工大科技园进行孵化,动用大学与企业、社会三方力量,成功开发出电动汽车四轮驱动控制系统,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辽工大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一只脚伸向企业与社会,一只脚站在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科技前沿,通过摸索尝试,建立了三个组织创新的新模式,以创新驱动实现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终于厘清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它们如同生命的双螺旋结构一样,科技创新是高等院校的先天基因,反过来又增添学校的发展后劲,在刚刚结束的“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以获得160个奖项的好成绩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辽宁工业大学——锦州万得工业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学校的创新教育硕果累累。同时,辽宁工业大学也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计划之中,学校发展获得了新的上升通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