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学历与技能有机融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西昌学院是四川省民族地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一样,在区域条件、师资队伍以及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与老牌大学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探索有别于老牌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学校的重要选择。为此,西昌学院正视困境与挑战,于2006年创立和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2009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首批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试验项目”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困境与困惑:西昌学院建院之初面临的八大难题

  困境一:没有地域优势。地处边远民族地区,远离省会城市,交通、信息相对不便,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就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少。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困境二:生源凸显危机。大部分优秀学生集中在省会城市的老牌本科就读,学校录取的往往是二本分数线末端的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低,新生报到率不高。加之学习习惯、态度、价值取向等差异,使生源质量相对较低。

  困境三:社会认可度较低。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教学科研水平等无法与老牌本科相比,社会影响力小。加之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公众对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成就的认可度较低。

  困境四: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80%左右,且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而一些质量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极大压力。

  困惑五教育观念落后。受精英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眼睛向“上”,有的教师甚至简单认为本科教育就是学术型、研究型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忽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较差。

  困惑六:办学定位不准。向“老牌本科”看齐,盲目攀比,好高骛远,原有的实践教学优势丢失,新的特色又尚未培育。“形而上”,缺乏学科基础理论能力,难以产生认识世界的基础条件。“形而下”,又不乐于培养改造世界的技能人才,将自己悬于半空。走传统本科之路,很难与人竞争;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创新和开拓又可能承担成本代价,在走向上左右摇摆,踯躅不前。

  困惑七:培养规格不清。人才培养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简单改造原有专科,培养质量标准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几不象”,学科理论不如老牌本科大学,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

  困惑八:师资建设滞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不胜任。青年教师动手能力差,“双师型”教师缺乏,“产学研”合作办学和合作育人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上述生存困境和办学困惑倒逼西昌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从“新建”走向“新型”。

  学理与支撑:强化本科职业技能培养的四大依据

  依据一:符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年修订)规定,2级(初中教育)至8级(博士教育)均有普通教育(A)和职业教育(B)。6级为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教育,在类别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归于professional education。将层次和类别组合,西昌学院这类学校处于“6B”的位置,即应为职业教育类学士学位层次的高等教育。这就为实施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依据和范式。

  依据二:自身具备职业教育属性。“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一个涵盖多个层次的系统概念,不应当仅限于专科层次。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当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交叉渗透、并行发展,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高职”是属的概念,“高专”是种的概念。“高职”涵盖了包括“高专”在内的各级高等职业教育。强化本科“职业技能培养”既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又扩大了“高职”的外延。因此,将具有职业教育属性、发展处于抉择关口的西昌学院这类学校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其层次的提高和体系的延伸,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抑或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都有积极意义。

  依据三:国内外有本科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本科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史,如德国和瑞士的双元制发展模式;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的证书和资格认可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与产业界结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挪威的学术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等都已获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台湾地区本科高职教育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应用学院”、“科技学院”、“科技大学”,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地方需求,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落实务实教学,推动产学交流,加强科技整合,适应产业升级”。

  在大陆,潘懋元先生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也可培养职业型人才。培养职业型人才也要有本科,应该有职业型本科”。上海电机学院开展“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北京联合大学推行“实践实训为主的应用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技术人才。云南民族大学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高职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研究生应用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依据四:学校定位的客观需要。西昌学院的诞生具有独特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学以致用”。学校较之老牌本科最为突出的特征和分工在于“应用型”,只有遵从组织分工的内在逻辑,以职业或技术岗位需求规定教学活动,才能获得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优发展位置。职业教育类型标识与本科教育层次标识结合,可能成为其办学特色和优势,还可以摆脱现有高职院校学生升学无路的境地,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铺平道路。

  突破与做法:强化本科职业技能培养的六大举措

  举措一:开展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围绕模式的内涵和现实问题开展系列专项研究(“产学研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七大课题),制定了《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施意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强调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实现学历教育“本科性”和类型“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彰显类型上的特色和优势;搭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提出了“在本科学历教育中搭建‘职业技能培养平台’”、“本科职业技能培养是学历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拓展”等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观点;发表了《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等近30篇论文,出版专著《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和《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研究成果及制度丰富了本科职业技能培养的理论,为新建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举措二: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良好氛围,召开 “人才培养社会评价会”、“师生面对面座谈会”、专题讨论会和专家报告会等100余场次;安排1500余万元,资助教师外出业务提升;70余人次参加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正视学校的办学实际,面向地方,突出应用,着眼服务,理清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办学思路。提出学校实现第二次转型的观点和加速“四个推进”,实施“五大工程”的办学思路。凝练“三大”办学特色,即应用性——应用为本,培养基础理论够用,职业能力扎实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性——艰苦创业,融入地方,服务“三农”;民族性——心系彝区,科教兴凉,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

  举措三:制订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突出“三个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做好“三个调查”(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追踪、行业的咨询),实现“三个协调”(学历教育、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三大特点,即增设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的教育;突出职业能力集中训练,增设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技能训练周(月);探索职业技能培养的激励措施和质量评价方法等。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标准,要求毕业生应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要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重在知识运用和技术创新,侧重于改造世界;建立符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够用,动手能力最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加应用性知识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拓宽实训课,强化专业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将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和艺体类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分别调整为32%-35%、35%-38%和40%-45%;构建“5-4-3”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灵活设置实践教学学期制,根据生产季节变化和企业实际需要,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将生产中的问题作为选题依据,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举措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突出课程内容实用性,以够用为原则,适当压缩基础理论,增加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内容;强化课程论文训练;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设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新项目;构建新型的实习实训体系。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变单一“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贴近和还原现实情景,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采用研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由以理论传授为重向实习实训为重等方法的转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叙利亚高考进行时     下一篇:山西药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