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助推教师小课题研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永和

  2004年的某天,一位专家问了我一个尖锐的问题:一线教师为什么对课题研究并不热心?作为当年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一个地区教育科研的“掌门人”,我为这个问题纠结了很久,经常彻夜难眠!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学校科研热的冷思考》,作者认为,许多学校的课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许多课题研究只是课题组几个人的事情,缺乏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许多课题研究成果也只是几篇论文或者论著,并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后来,我写了一篇博文《永和读报》,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深层思考。我提出应该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教师自己的课题,解决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由此,“个人课题”应运而生。

  2006年,受中国教育报的启发,循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我们在南京市率先推进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第一期就获得巨大的成功,全市申报了2200项“个人课题”,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审,1650项被立项为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第一期我们主要探索了课题实施的程序,找到了运行规律。2007年,全市申报“个人课题”4200项,这一期我们主要探索了面广量大的“个人课题”指导方略。2008年,我们实施市、区县、学校三级“个人课题”申报立项,全市教师“个人课题”突破1万项,同时开始实行匿名评审,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从此,南京市教师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事实证明,教师“个人课题”深受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青睐,这种草根式的教育科研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极为有利。南京市经过数年的思考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指导与管理经验。于是,我们想,为什么不把教师“个人课题”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呢?我又想到了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的某一天,我给报社打了一个电话,很快就得到了报社的支持,为我们主办“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翟博总编还亲临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他盛赞教师小课题研究,认为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通衢”。

  2011年11月,中国教育报又主办了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来自全国19个省市40多个城市小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受鼓舞。中国教育报还曾为南京市教师“个人课题”做了一个专题报道,题目为《风起云涌的南京“个人课题”》。现在,教师小课题研究席卷全国,形成了燎原之势——这背后的有力“推手”就是中国教育报,我和我的团队向报社的专家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作者为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