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都考“985”、“211”高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林其天

  近年来,随着高招录取率急剧攀升,不少省份的考生数与招生计划数接近持平,上大学似乎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考生、家长并没有因为这种发展而感到舒心,反而更加焦虑、急躁和无奈。原因何在?

  笔者曾与许多考生、家长交流,家长们大多怀念当年的高考,因为当年是包分配的,没有人为的限制与歧视,中专生可以和大专生、本科生在同一间办公室上班,工作后的发展主要看每个人的能力以及继续教育情况,所以不管考上什么学校都皆大欢喜。考生们认为当今考什么学校关系人的一辈子,许多单位的“入门”条件与就读学校挂钩,有的单位最低限度都要本科以上,甚至有的必须是“一本高校”、“211高校”、“985高校”等,假如不是这些学校毕业的,也就意味着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单位了。

  正因如此,考生们首先争取考上本科,考上本科的又想竞争本科一批,进入本一批的又想挤入“211”高校、“985”高校,而进入这些高校的还要想进入北大、清华,只要没进入顶尖高校,就会表示遗憾,就会焦虑不安。于是,每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没考好”,考了400多分的感叹没考好,考了500多分的也说没考好,甚至考了600多分的还是说没考好。

  本科招生尚且如此,高职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太多就业门槛,以及就业后阶层固化,读高职就意味着将来会一直处于社会的中下层。报考高职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有的人被高职院校录取后不去报到。

  高考除了为高校选拔新生的基本功能外,客观上还承载着社会成员改变自身命运,谋划人生发展的愿望与追求,它是促进不同社会阶层调整、交融的杠杆与润滑剂,是许多弱势家庭和寒门子弟充满希望的一条出路。假如能够建立起这样一种机制,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及时缓和社会矛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产生一种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假如让这种入学考试与就业、个人前途等机械挂钩,一考定终身,那么这种现实就太残酷了,这也是考生家长焦虑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