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3毕业生作品展暨雷迪波尔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官方制服展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中提到,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教育的“领头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通过创新机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政策篇:

  成都纺专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搭建起一个校企沟通平台。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

  2010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获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校,是四川省第一个被纳入建设序列的职业院校。借助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成都纺专开启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

  “我们首先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服务保障。”成都纺专党委书记尹析明介绍,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

  校企合作将使得学校和企业单位关系更加密切,但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与企业单位对接过程中,难免会在财务、日常管理等环节有些各行其道。为打破这一壁垒,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成都纺织高专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的深入,成都纺专原来的9个系也调整为9个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并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理事会通过拓展学院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系合作渠道,搭建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二是各二级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决定,学院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对二级学院的运行绩效采用目标管理考核,实行撤并退出机制。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搭起一个学校与行业、企业顺畅交流合作的‘立交桥’,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敞开大门把一大批行业企业‘请进来’,让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最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亮点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建设过程中亮点频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机构制度建设催生了“三化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管理机制的创新孕育了“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入确保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三化五联动” 校企合作有了新格局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后,使得校企合作有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推动;而校企合作理事会制的各二级学院的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常态化工作。在学院与企业联合制定的《理事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理事会要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推进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各项教学改革,发挥发展咨询、筹集基金和宣传推广等作用。学院也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中。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建立,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了权责边界,校企合作由此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尹析明介绍,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联合招生、联合提升教师水平、联合服务社会、联合建设学校文化的“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也日渐形成。

  一是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的建立,为企业、行业参与人次培养提供了平台,有效推进专业建设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创举。这是四川省首个以企业冠名、校企培养服装类专门人才的服装学院,2012年成立之初便启动了“士官生第一季”计划,首批39名学生进入该班培养。雷迪波尔服饰公司直接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的制订,而同时服装学院的教师还对雷迪波尔公司三个品牌的督导开设了《品牌建设》课程。

  此外,学校电气工程学院也与知名IC芯片厂商、上市公司——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成都纺专—中颖联合单片机系统培训中心”,该中心将建设成一体化教室,满足学校教学、考试、竞赛和科研的需要。学生在该教室得到中颖公司技术专业人员手把手的指导。

  二是联合招生。成都纺专享有单独招生的资格,这也开辟了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合作企业入职。据介绍,近两年全校有665名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如纺织学院与遂宁乾宏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单独招生形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招生”,开创了“中国式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招生建立的“乾宏班”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乾宏班学生的三年学费由企业支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三年;如学生考取专升本,企业还将继续支付其专升本后的学费。

  三是联合提升了教师水平。校企合作建立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这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程,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据介绍,截至2012年,学校累计引进了企业能工巧匠11人,重点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如纺织学院引进了原成纺二厂高级工程师刘光彬、浙江竟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专家范德彬、原成都市线制品厂王玉彬、原海蓉绸厂王俊等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四是联合服务社会。“以前,各学院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掘,我们现在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政策,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尹析明介绍。

  如2012年,学校参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眉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宋词雅韵》诵读晚会,负责朗诵会的全部服装设计、制作,共设计了38个人物形象,159套服装。

  据介绍,成都纺专面向全省监狱系统干警和服刑人员及产业园区、企业等开展职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共计培训18773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几年下来,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服务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飞跃,“短短3年,学校服务社会的产值从百余万元突增到近千万元,全是我们老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出来的。”尹析明自豪地说。

  五是联合建设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在校内校外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学校在与企业、园区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合作同时,也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既具有企业文化的特性,又超越了企业文化。

  如机械学院汽车实验室推行5S现场管理模式,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HITSUKE),学生在注重细节的现场管理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也近距离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而建筑工程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建立双辅导员制,企业代表担任班级辅导员,不仅从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在班级管理上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企业文化,而企业代表也能体验到高校先进文化的魅力。

  2.“多方嵌入,合作育人” 人才培养有了新模式

  各二级学院建立后,在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下,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使校企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相互嵌入,使“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实,学校与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