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分类引导地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等学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盲目升格、模式趋同现象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宋伯宁、宋旭红著的《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一书,致力于省属地方高校的科学分类研究,填补了省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国内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研究目标定位做强做特地方高等教育

  该书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分类实践和理论分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对象、原则、方法和思路。首先从国际视角切入,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高等学校的办学实践和类别现状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对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级教育分类法、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对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分类演变和潘懋元、马陆亭、陈厚丰、戚业国、武书连等十余名专家学者的分类研究方案进行了学理探讨,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作者接着把研究焦点聚拢于省级高等教育的范围,剖析了美国加州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运行,阐释了我国地方院校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描述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从国外经验、理论基础、发展现实三个层面为山东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石。更有价值的是,作者以山东省133所普通高等学校为现实依据和分类对象,运用类型学和分类学范式,构建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类型高校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建立合理有序的、科学的山东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分类突出省属地方高校的“应用”特征

  作者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科技研发、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山东高校的实际,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收集了代表山东高校行为特征的数据,设计了山东省普通本科院校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类评价指标的设计依据上作者抓住了以下四点:一是突出和强化学校为地域和行业应用发展的特色;二是体现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度;三是反映学校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四是体现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学校的支持。在评价指标设计的思想上,作者关注和强调了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服务社会的地方性,提出并坚持了分类的4个促进原则:促进山东高等教育系统实现良性竞争、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山东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山东高校社会职能有效发挥,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分类体系致力于省属地方高校的现实需要

  该书对分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有创意,学术贡献与实践意义也比较突出。作者致力于省属地方高校的现实分类,目标是提出论证科学、设计合理的可操作方案,服务于管理决策的需要,从而增强了分类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突破了仅以学位高低或科研规模大小划分高校层次的思维,改变了纯学术研究的分类模式。

  在分类方法上,首先运用类型学范式,确定山东省地方高校基本类型的名称,基本大类的名称采用研究型、应用基础型、应用型、技能型4个类型;其次运用分类学范式,选择山东高校的分类维度,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统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分类的基本维度,以衡量山东高校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基本目标,选用能够描述山东高校行为特征的数据和指标对高校分类;最后,设计了高校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建立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确立了定量分类标准,得到了分类结果,从而实现了分类方法和技术、分类思想的综合,及其方法论上的互补。

  本书对于山东省属本科院校的评价,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来构建评价的一级指标,进一步延伸以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人才培养基础条件,研究基地、科研项目、科研水平,科技服务、教育服务来构建评价的二级指标,并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山东高校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详细的三级指标。在指标数量上,改变了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增加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评价的权重,以更真实地反映学校状况。

  以权威数据做实研究并运用到实践

  首先,该书特别重视实证数据分析的基础研究地位。作者以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2010年山东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数据为数据采集的主要渠道,主要对2010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0年山东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2010年报表,山东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实践教学相关数据,以及2008-2010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2008-2010年山东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等各方数据,做了科学统计。这种数据基础,使研究突破了仅在理论、思辨层面的高等学校分类进行研究和探讨,突破了研究结论多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与推论,突破了分类过程中由于数据不全、数据不真、数据来源不统一等原因而造成的分类结果不可信、不权威等问题,使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方案更具科学性、更有说服力、更易于为各方接受。

  其次,本书重视实证数据和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研究成果与政策实施的紧密结合。作者将分类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到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组织与实施、评价与评审的过程,从政策层面落实和实现了山东高等学校分类建设、分类管理。

  研究与实施、政策管理与运行机制紧密结合

  本书重视在制度层面落实高等学校分类政策,重视政策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结合。一是密切关注山东省特色高校建设。明确界定了山东高等学校分类的体系以及分类建设、分类管理的方向。二是提出建立同一类型的高校联盟,以利于同类高校办出特色和实现不同类型高校间的贯通。如建立和发挥山东高等学校的协调机构在学位授予、招生、转学、升学、课程、师资、资料等资源上的协调作用;积极探索在同一类型不同高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同类高校间的合作发展;通过政府的协调和高校的努力,在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形成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推进山东教育一体化的进程等。三是强化校地合作,增强山东高校与所处区域内的地市级政府的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了解地方、研究地方、贴近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找准地方的创新需求,明确自身的服务方向,从而整合院校与地方政府优势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双赢,进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曲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下一篇:山东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