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源下降,我们向定位与特色借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77年-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 2012年河南高招录取情况 广东省2012年第一批本科普通类院校征集志愿投档情况(部分)

  ■陈志文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912万,这是自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创下最高记录以来,连续第5年下降。1999年,随着高校扩招,高考报名人数曾大幅度上升,2008年,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达到1050万人。但从2009年起,报名人数开始快速下降,2009年全国只有4个省市考生人数上升,总体下降3.8%,为1020万人,2010年全国呈现全面下降,总体下降至957万人。

  5年减少138万人,持续的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背后,是全国生源的大幅度下降,目前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已不足两亿

  生源大省河南,2013年约有考生75.8万人,与2008年最高峰时的98.8万人相比,五年来萎缩了约23%,减少了23万考生。其中2011年下降10.2%,净减人数远远超过北京、上海高考总人数。

  上海是全国生源下降最早的地区之一。2007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就出现下降,截至今年,仍然在持续下降,已经减少了近50%,报名人数已经不足6万人。

  让我们欣慰的是,和以前相比,今年这一下降势头明显趋缓。2012年报名人数为915万人,2013年仅下降3万人。与最多63万的下降量相比,应该说高考人数下降的趋势基本稳定,进入一个平台期。但和1050万人相比,总人数已经下降了138万。

  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地区报名人数仍然在持续下降,但个别考生大省已经止跌回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源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山东在连续下降4年后,报名人数2013年首次出现增加,比2012年增长9000多人。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并非今天才出现。纵观高考恢复30年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到1982年间,高考报名人数也有一个快速减少的4年,其主要原因是恢复高考后带来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后来的自然回落,逐渐进入常态。

  但最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与30年前有着本质的区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适龄人口的快速下降。根据人口专家的预测,2017年到2020年,我们的适龄人口的下降才将告一段落,逐渐探底回升。

  无论如何,人口的下降,或者说迅速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对于经济来说,劳动力红利正在快速消失,对于社会服务来说,老年社会在快速到来,对于教育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调整时代到来。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在校中小学生数量近3亿人,中小学校60多万所。但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小学生数量每年以数百万减少。截至目前,全国在校中小学生已经不足两亿人,学校数量也迅速从60多万所下降至32万所左右。

  除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生源的直接减少外,出国留学人数的大幅度飙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012年末,美国发布的开放报告显示,在美国际学生总体仅增长6%的同时,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却增长了23%,其中本科留学生增长31%。同时,中国留学生已经占到赴美国国际学生的25%以上。

  2000年前后,我国出国留学出现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最近几年,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2007年到2011年,连续4年增速超过20%。2007年出国人数还大约是14万人,2010年就实现了倍增,达到28万人。2012年则达到了39.97万人。

  虽然我们可以调整读普通高中的比例以平衡高考生源快速下降趋势,但对于教育来说,整体性的生源下降是必然的,如何应对?如何让有限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这需要政策、智慧,更需要勇气。

  一方面,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另一方面,高考录取计划仍在增长,如果不做必要调整,有些省份录取率可能实现100%

  生源下降的同时,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全国招生总量仍在持续增长,直接冲击着高校的招生。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2007年基本告一段落,2008年开始进入一个平缓增长期,教育部明确提出控制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当年招生计划比2007年仅增长5%。但因为前期的惯性增长,即便保持5%的增长量,当年招生计划也高达599万人。此后数年,教育部一直严格控制招生计划增长速度,但2012年,全国招生计划也已高达685万人。

  报考人数在下降,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一增一减,让各地高考录取比例飙升。2008年,全国计划录取比例还只有57%,2009年,就增长到61%,2010年则升至69%,去年则高达75%。

  在上海,高考生源下降与招生量不断攀升的矛盾表现得尤其突出。早在2007年,上海的报名人数就开始下降,上海市相关部门及时调减招生计划,让计划招生录取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如果不及时调减招生计划,即便是保持2006年招生计划,2008年上海就会出现录取率达100%的现象。

  北京有着同样的尴尬。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多达8.35万人,但北京市符合报名资格的总人数仅有7.27万人,其中参加统考的考生只有6.7万人。如果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地方高校主要在地方招生的话,北京一些市属高校就将出现无学生可招的窘况。

  在这个一增一减中,部分省市调减得当,甚至未雨绸缪。如山东省教育厅在2008年就专门召开会议,向全省高校发出预警:2008年后,高考考生数量将逐年下降,2013年将达到最低,下降幅度有可能超过50%,学校需要做好应对。

  2009年湖南高考考生有50.7万人,2010年,报名考生大幅度下降至41.3万人。但与此同时,湖南的录取计划还在以较大幅度增长,这就直接导致了湖南高考录取比例从2009年的58%,直接飙升至2010年的82%,创下录取比例全国增长最快纪录。

  河南近年一直是全国第一生源大省,录取比例一直垫底。但因为各地生源减少,各地高校纷纷增加在河南的招生计划,让河南录取比例也迅速从2008年的42%增长至2012年的86%,赶上了上海与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录取水平。

  分数线降至150分可以上大学,但仍然无法招到学生,招生“计划录取比例”开始出现低于“实际录取比例”的逆转

  录取比例的快速攀升,对于考生与家长,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但对于高校来说,却有点苦不堪言。

  2012年,全国多数地区专科录取分数已经降至180分,北京等地则只有150分。即便是山东这类分数线高居前列的省市,录取分数也只有180分。

  即使降至这样低的分数,201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以生源大省河南为例,2012年,河南高招计划录取69.3万人,比2011年计划增加了4.2万人,计划录取比例为86%,赶上了北京、上海。但当年河南仅录取考生55.18万人,实际录取比例只有76%。作为生源大省,上大学最难的地方,竟然有14万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根本原因是当年专科录取只完成了招生计划的75.4%。当年总的招生计划只完成了79.6%。在山东,2011年就出现了4.2万专科计划没有完成的窘况。山东2012年高考招生最后一批征集志愿投档时,有5.6万个计划等待考生,只投出不到3000人,上百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

  不仅仅是专科,本科也已经面临无法完成计划的尴尬。北京2012年高考中,参加本科二批录取的299所院校实际录取12834人,比计划招生减少394人。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高考本科二批普通文理类一共征集33220个计划,其中文史类占三分之一,缺额11033人,理工类缺额22187人。

  山西、陕西等教育并不发达地区同样出现了数万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情况。

  从计划录取比例86%到实际完成76%,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和反思的数字。

  在过去几十年中,教育管理部门最头疼的是各地与学校屡屡突破招生计划。据笔者统计,截至2010年,各地还普遍出现实际录取比例高于计划录取比例的现象,即高校不仅招满了,还多招了一些,但在2011年,这一现象与趋势大变,普遍无法完成招生计划。

  过去高高在上的高校,开始成为被选择的对象。有些高校不得不投入到生源争夺战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对于很多高校,过去是争取好生源,现在是争取完成招生计划。

  对学费的高依赖运行模式,在生源不足的背景下,已严重影响到高校的生存,也迫使高校必须调整发展思路

  好不容易完成了招生计划,紧接着是快速增长的不报到率的攀升。这一点,越来越超越了学校的掌控。由于不报到率涉及学校声誉,很难掌握实际数字,但根据专业人士的估计,目前很多专科学校报到率普遍不足70%,一些三本院校则不足90%。

  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招到的学生又不能全部报到,这些都对高校的生存造成了空前压力,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眼前。

  很多地方院校对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下图所示,北美学者刘继安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做的一个普通高校历年收入结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学费在高校经费中的比例不断增大。高校的整个财务支出中,对学生学费的依赖程度逐年递增,平均已经超过30%,部分高达40%到60%,在这种生存状况下,招不到学生,或者录取了不报到,都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