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求发展 创业创新创特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项目单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2年居黑龙江省高校前两名
★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
一、学校基本情况与发展成效
黑龙江科技大学始建于1947年,原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于2013年4月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校地处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市,位于风景秀美的松花江畔,是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就业50强单位。
学校现有一个“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点,拥有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授予权;现有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理学和人文学科等六大学科51个本科专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建有省内先进水平的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省石墨创新服务平台、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围绕区域、国家战略发展搭建了四大服务平台,即服务区域战略的“大矿业”平台、服务国家新兴发展战略的国内首个“大石墨”平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国防战略的“3D”和现代装备制造研发平台、服务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大安全”平台。近几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8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400余项。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在66载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10万余名优秀人才。
二、学校人才培养特色
(一)新理念:确立“三大”教育理念
学校素有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在实践中凝练出“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简称“三大”)教育理念。
(二)新体系:“三大”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学校以“三大”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使德育与工程实践互通互融、互促互进,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显著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构建大德育体系,使德育四年不断线。
成立德育实践教研室。以思想理论课为载体,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以德育实践教研室为依托,以实践育人为落脚点,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德育与实践相融合,构建德育实践体系,从入学到毕业,按四年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特点设计,包括: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工程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调查、人文科技活动、德育答辩在内的各种德育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在德育格局上,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新形势,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相协调的工作模式,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2.构建大工程教育体系,使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
成立工程训练中心,构建融现代管理、人文素质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模拟大工程环境,把学生的培养置于模拟大工程背景下,以工程为主线,以工程服务面向为导向,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工程意识培养,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不仅工科的学生,理科、文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工程背景,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打牢工程人才的基础,体现出“学工的人要精通工,学工的人要懂得文,懂文才会致工精通;非工的人要懂得工,非工的人要围绕工而学,此方可致文为利器”的文理交融的办学精髓。
3.构建大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
以大工程为背景来设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大实践教育框架,形成以德育实践为重点的社会实践,以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为重点的工程实践,以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实习、设计为重点的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四个实践能力模块,即通用能力实践模块,包括德育实践、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工程教育、外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基础能力实践模块,包括基础实验、工程基础训练等;专业能力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工程训练、专业实验、实习、设计等;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设计、科技文化实践、创新实践等。培养四种能力,即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两方面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三)新模式:校企合作3+1模式
一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需求,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用倒推法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立起校内培养与校企合作并重的培养模式,打破脱离生产实际单一的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构建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CDIO等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课程群为基础,构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用”导“学”、以“用”促“学”。
三是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上,一方面按照以能力为主线,课程服务专业,专业服务学生、服务企业的思想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工程文化、人文精神、系统工程思想和新技术的培养,注重理工文结合,工为载体,理为基实,文为活力,推进校企合作课程置换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大工程的思想和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要求,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试、小组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改革,实践实训和课外活动开展项目式和顶岗式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数字化建设和网络教学。
四是在评价机制上,以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价的基本思想,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等,一切围绕学生转。
(四)新成效:彰显“一高一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生在“大工程”实践环境中,把德育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体验吃苦耐劳、诚信合作、责任奉献、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等,使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互融互通,互促互进,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彰显了“一高一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工程人才培养特色。2008年,国家教学评估获得优秀,被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
毕业生以良好的思想作风、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特的工程素质、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倍受用人单位青睐,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2%以上,连续十二年保持省内高校前2名,每年有一大批学子走进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一大批学子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读研。
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思想道德素质高,吃苦耐劳,勤恳务实,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尤其是面对煤炭艰苦行业,能够弯下腰、扎下根,不怕苦、累、险,具有朴实无华的奋斗精神;二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并能很快适应矿山企业的工程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技术钻研精神强,发展后劲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