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帆满海天阔 励志图强谱新篇
武陵群山逶迤,长江乌江交汇。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位于“榨菜之乡”涪陵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聚长乌两江之灵气,受巴枳文化之润泽,历经70多年不懈奋斗,成为服务“涪陵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所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政府部门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自1936年建校以来,培养了7万余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003年学校成功向高职转型,2006年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学院占地3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62亿元,馆藏图书52.1万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400万元。学院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专业2个,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1个,中澳合作推广项目1个、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1个、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4个,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3个,市级精品课程3门。在校生7000余人,开办专业36个,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2007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2011年被重庆市教育部门、重庆市财政部门确定为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荣获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平安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改革卓越成就奖、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平安校园等荣誉。
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五有”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几代创业者改革创新,勇于开拓,在栉风沐雨的发展征程中谱写着激越豪迈的辉煌乐章。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强技、创新”的校训,树立“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基础,着力培养“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确立了“校校、校地、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模式,行业、企业、专业相衔接,岗位、能力、课程相衔接,政府、学校、企业相衔接的“三个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学、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政、校、企共管”的育人模式,学院坚持以服务“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依托建筑、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以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制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为重点,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培养“三区”建筑业、化工业、生物医药业以及装备制造业所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研究和推广适应“三区”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三区”统筹城乡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和从严治校,加强质量监控,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科学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完善《教师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学术道德行为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学院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严格教学质量标准,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制度,完善学年学分制下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教学质量二级评价制度,强化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实习实践、论文指导的规范和督查。学院高职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连续五年通过北京世标认证中心的监督审核,保持认证资格。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学院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打造卓越师资 提高育人质量
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院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新教师采取导师制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培训;实行教师常态化轮训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专业教师每三年到企业实践锻炼3-6个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学院以“博采众长,发展自己”思路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多渠道引进理论深厚、实践技能强的高层人才,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248名专任教师中,博士1人,硕士54人,教授5人,副教授113人,双师素质教师137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8人。
学院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硕博工程”、“教授培育工程”,制定《教职工参加学历培训管理暂行规定》、《名教师、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办法》等制度,提高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教改科研、职称转评晋升和企业锻炼的积极性。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考察学习,开展教师说课、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活动,举行教学能手大赛,组织教师参加教委、教指委和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12年,新增市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精品课程立项1门。有市级教改项目9项,涪陵区创新创业团队6个,涪陵区科技特派员11名。科研立项23项,其中重庆市第三批科技攻关(应用技术研发类)项目1项,市教委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4项,涪陵区社科基金资助项目3项。主编(参编)教材33部,公开发表论文358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科研结题1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重庆市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优化实训条件 强化实践技能
学院以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坚持职业性、生产性、开放性原则,每年至少投入500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学院拥有9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下设86个实训室,为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提供坚实保障。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和“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院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依托重庆市、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的产业优势,实现“三区”校企深度合作,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涪陵分公司等86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为各专业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12年,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17项,荣获24个奖项,73人次学生获奖,其中,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团体三等奖一项,个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说学”活动中获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服务能力
学院坚持“政府引导、院企主体、市场运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原则,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合作思路,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与涪陵区人民政府签署《加强校地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拓宽订单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坚持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依托重庆市、涪陵区、三峡库区及渝东南地区的产业优势,与企业合办“华通班”、“重安班”、“嘉陵-本田班”、“奥康班”、“涪陵榨菜班”、“华峰班”、“观澜湖班”、“雅戈尔班”、“望江班”等企业命名的订单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学院建有“重庆市高职高专生物化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涪陵区生物化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科技咨询、职业培训及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开展《四川罗江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氨基酸生产工艺改进》、《涪陵区百胜镇“丛林”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等横向课题联合研究,与涪陵区渝杨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究“无臭胭脂萝卜红色粉的生产工艺”获得小试产品。学院是重庆市“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计划行动”首批派出单位,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重庆市建设类培训机构三级资质单位,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涪陵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移民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开展41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2012年培训9200余人次、技能鉴定4000余人次。
繁荣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素质
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大会、学生干部培训会、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形式扎实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学生社团和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发挥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和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