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卓越”
2013年5月19日,长沙,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激情上演。经过激烈角逐,以西南西北分区决赛第一名资格晋级参赛的重庆医科大学代表队荣获全国三等奖。这是继该校2012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后再次斩获佳绩。
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代表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3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竞赛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医科大学本科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1%以上,最高达96%。
在“2013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上,重庆医科大学在704所本科院校中排名第92位,在独立设置医药类院校中排名第9位。
在“2011年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上,重庆医科大学在610所同类高校中跃升至第9位。
……
问道“卓越”。一串串数字的背后,记录的是一代代重医人践行“严谨、求实、勤奋、进取”校训的奋斗足迹,更是重庆医科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迸发出的生动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绽放出的绚丽之花。
厚重历史:传承上医优良学风
重庆医科大学的诞生是时局所创、形势所成,既是分迁建校,又是平地突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当时的西南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高级医务人员奇缺。再建一所培养高级医务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的迫切需要。抗战时期,上海第一医学院曾内迁至重庆歌乐山办学,同山城人民共赴国难,结下了深厚情谊。解放以后,重庆工业发达、贸易兴隆,医疗预防任务十分繁重。由此,国务院做出了将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的部署。
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正式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重医的建院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陈毅、聂荣臻、陆定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询问和了解建院情况,朱德委员长为医学院亲笔题名。1955年10月,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的陈同生同志,兼任了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195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北京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周泽昭教授出任院长,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钱悳任副院长。
重医的建设者们,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了“一年建设,一年开课”。1956年9月,首届434名来自四川省内外的学生会集重医,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建院伊始,上海第一医学院抽调了400名教师,从黄浦江畔来到嘉陵江边。卫生部又先后从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抽调200多名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重医的教师队伍中。一大批名师、名医会聚重医,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专家教授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威望,有的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五湖四海的医学精英聚集山城,大江南北的革命干部扎根重庆,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与民族紧紧相连,把自己的生命扎根在西部这片热土。
1985年,重庆医学院升格为重庆医科大学,开始了学校发展的新阶段。
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征程。
2007年,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正式启用,翻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画卷。
2008年,教育部、重庆市签署《部市战略合作协议》并确定重庆医科大学为重点建设大学。
经过57年的建设发展,重庆医科大学现已成为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多层次、多专业的多科性医科大学。
57年来,学校继承优良办学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重医精神。一大批老专家、老教授忠于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在医学教育中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奠定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校树立起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57年来,一代又一代重医人情系巴山蜀水,培育杏林英才,为国家培养了九万多名各层次高级医务人才,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躬身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医科大学从2011年起实施卓越医学教育改革计划,构建统一整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融合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一体的教育与培养理念,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突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改革实践。
——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学校相继在第一临床学院和第二临床学院组建卓越医生教育试点班。试点班课程设置医学综合技能、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综合素质三大板块,分别包括器官系统整合、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技能课程,生物医学、早期接触临床、公共卫生课程以及自然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而构建起以器官系统为主线,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和有助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整合课程体系。开班近2年来,试点班师生适应力、认可度十分良好,符合预期效果和指标。2012年底,教育部、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重庆医科大学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
——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在各专业大量引入探讨式教学、病案分析教学、拓展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以及读书报告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了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起到了启发思维、开阔视野、增强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各院系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建设,广泛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辅助教学。截至2013年4月,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现有网络课程数达600余门,教学材料11000余个,注册用户58000余人,累计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课程论坛发文22000余个,提交作业115000余个,教学交互活动活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平台建设。学校整合资源、优化课程,建成包括1个国家级中心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中心和2个校级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超过50%;学校建成包括临床基础技能、临床专业技能和临床技能考试三大平台的高水平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涵盖诊断学、影像医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专科等八个技能实验室,为促进学生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升临床实践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教学人数达28000人次;学校建成重庆市级人类生命与健康博物馆,通过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和现代化声、光、电技术,成为广大市民普及健康知识和在校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积极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学校制定了《重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运行管理、经费、场地、激励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室,购置了200余万元的设备,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截至2013年5月,共有17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和科研指导。近年来,学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实验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建立起与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减少了各门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了形成性评价。例如,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了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标准化病人考试(SP)、临床综合能力考核等,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综合评价。
“重庆医科大学积极接受认证的行为值得嘉许,表明了重庆医科大学致力于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同国际办学标准接轨的强烈愿望。重庆医科大学师生员工对于医学教育的热爱和忠诚令专家组印象深刻。”201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察。专家组在认证初步报告中对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上述评价。
放眼世界: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以国际视野引领创新发展,是当今高等教育特别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国际视野引领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重庆医科大学将开放合作上升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目前,学校已与法国、英国、比利时、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5所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师资培训。近年来,学校已累计派出200余名学生赴法国、美国、英国、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和短期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初,学校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正式决定共建国际医学院,旨在引进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和卫生管理人才,翻开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篇章。此外,学校与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开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从2010年起,学校每年选拔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完成一年的临床阶段学习,实现了与重点大学进行五年制学生交流培养的突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