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是改革有益尝试
■李妍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民大学将选出179名新生导师,每人发给2万元,专门用于请学生吃饭、参观博物馆等交流学术、沟通思想等工作。据中国新闻网6月20日报道,该校相关负责人回应,上述消息并不准确。人大自去年起就全面实施了新生导师制,开设了179门“新生研讨课”,由179名新生导师负责主讲。为加强课程建设,增强教学效果,学校为每门课程安排1万元建设经费,由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支配,用于课程准备、教学资料印制、师生交流和教师授课等支出。
看到这则新闻,去追究万元的大学课程建设经费究竟用于何处,或许有点喧宾夺主。新闻的真正看点其实在于,大学开设了并不那么功利的“新生研讨课”,引导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去阅读、了解大学,重塑独立、开放、自主的自我。据介绍,人大的新生研讨课既不同于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也不同于一些学校开设的纯粹知识性的课程,而是体现育人的首要内涵,旨在帮助新生认识大学、释疑解惑,同时培养学术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以育人为本,并能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激发学术兴趣呢?仍以人大新生研讨课的具体课程设置为例,其中既有“观察媒体”、“怎样观察社会”这样的洞察性课题,也有“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这样的引导式议题……可以说,自由与开放是这些课程的主旨。而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外,新生研讨课的课堂讲授形式,也区别于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更强调师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大胆设想。
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是打开心灵的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生真正走向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过程。唯其如此,才可能摆脱填鸭式教育的束缚,对知识、学术保持天然、纯粹的热爱,以兴趣与向往打开求知之门。这或许正是人大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根本目的。
事实上,新生研讨课并非人大独创。目前,国内不少大学也已开始了新生研讨课的尝试,目的是关注学生的技能、行动、态度、情绪,强调理论与现实的关联。除此之外,新生研讨课还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思想、感情、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这完全区别于传统课堂,是当下大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这样做的成效显而易见。在美国大学,其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通过贯穿本科四年的一系列结构严谨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这一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就包括了以探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新生研讨课。
最近,腾讯网校园频道发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热情冷却已成为一种令人忧心的现象。有学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学缺少有教学热情的教师,也可能是十多年应试教育的折腾把学生的热情燃烧殆尽,又或者,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求知的兴趣。从这点来说,如果在新生入学时,就以自由与开放的新生研讨课,开启大学第一课,打开学生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大门,定能成为一个人从思想上走向独立自主的重要一步,或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向好的重要一步。(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