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沃土培育创业精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柯进 通讯员 粟晓丽

  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重要课题,逐步探索出“以科技创新为主旨,以创新创业团队为载体,以实现创业公司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从创新到创业的孵化体系

  曾建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两年前创办武汉华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推出10余种产品,并注册了“曾博士”商标。曾建华说:“公司的销售额与日俱增,最初的梦想也变得越来越近,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创业初期学校给予的帮扶。”对于曾建华而言,创业机遇来自华中科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首期“未来企业家训练营”的招募。他从328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训练营30名学员之一。

  对创业有着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的曾建华,从进大学起就利用课余时间卖手机、卖球衣、卖电话卡、当家教,凡是校园里出现的商机,他都尝试过。训练营一年的“特训”,开启了他研发新型高科技生物药妆的想法。

  2009年,曾建华以“生物高科技的抗衰老药妆品”项目申请华中科大创新基金,获得2万元资助。两年后,他的项目顺利获得该校创业基金5万元资助,并成立华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该校产业集团为其注入30万元天使基金,加速了公司的发展。

  华中科大研工部部长吴涛认为,与大多数“摆地摊”、“做小买卖”的创业形式不同,研究生更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倡导他们将创新项目进行产业化实践,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引领的创业。

  在扶持研究生创业的过程中,华中科大摆脱了以往模拟创业的传统形式,以自主创新推动创业实践,建立起研究生从创新到创业的孵化保障体系。2001年至今,该校已投入676万元,从400多个研究生创新团队中选拔并培育了28家高科技创业公司。

  搭建平台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日前,在华中科大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第11批项目立项仪式上,“面向移动终端的医学影像浏览系统”项目通过考核,获得5万元创业基金。

  该项目负责人、生命学院博士生何龙军说:“3年前学校创新基金的资助让项目得以起步。现在创业基金的再次投入,让我坚定了把公司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从研究生到创办公司,华中科大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创业公司”三个环节中,运用教育引导、基金资助、政策扶持等方式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支持。

  同时,华中科大陆续举办了“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科学研究方法论坛”和“创新与创业论坛”等一系列讲座,邀请到200多位院士、学术大师以及知名企业家来校演讲,形成了以“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方法培训和创业实践启发”为目的的培训教育体系。

  目前,华中科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11批268个项目,资助额度达483万元;创业基金资助5批34个项目,资助额度达193万元。

  考虑到绝大部分创新创业团队都以技术人员为主,缺乏法律知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能力,华中科大还建立了人才储备基地“未来企业家训练营”。

  另外,华中科大也“穿针引线”,在研究生创业公司与政府部门、校友企业之间,搭建起政策解读和信息沟通的平台。在华中科大举办的投融资论坛上,软件学院的硕士生王欣欣就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宣讲会查询系统”,获得50万元投资。

  培育高学历创业的价值链条

  经过不断探索,华中科大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发明专利100余项,优秀论文300余篇……

  一批高科技创业公司正蓬勃发展。机械学院的硕士生周伟,创建了东莞易步机器人有限公司,目前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亿元。获得创业基金支持的王欣欣,成立了武汉鸣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宣讲会查询系统”日浏览量曾超过124万。

  创业带动就业,在追寻梦想的征途中,这些创业精英也成为吸引人才的强力“磁石”。曾建华的公司中,近一半的员工都是该校毕业生,还有一些是“未来企业家训练营”的成员。周伟公司的核心技术成员全部来自该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