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练就学生就业硬功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讯员 郭建辉

  不久前,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16名前往上海亚信联创科技公司就职实习的应届毕业生举行了欢送会,这是该校去年签署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协议后送走的一批毕业生。一个知名企业一次性录用16名毕业生,这在吉林省高校并不多见。近年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吉林财经大学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狠抓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跟踪等方面不断推出“新招”,使学生在4年的大学中练就“硬功夫”,进而在就业市场中游刃有余,顺利找到工作。

  课程设置 不跟风紧贴社会需要

  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实验班2012级学生李文爽在拿到自己新学期的第一份课表时惊喜地发现,课表中有创业的课程,而且内容很丰富,这让对创业感兴趣的他很高兴。而这正是吉林财经大学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变化新修改的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学院实验班,新增了四大课程模块,即创业意识类模块、创业知识类模块、创业能力类模块和创业实务操作类模块。这四大课程模块囊括了多门课程,包括创业学、创业思维、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公司伦理、团队管理、领导科学、创业设计、企业经营沙盘模拟、企业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的安排也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安排在大一到大四完成。“这些课程的设置对我今后的就业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让我对创业不再停留在想象中,而是有了想去实践和敢于实践的行动。”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劳丽颍说。

  投资5万元,第一年净赚纯利润近80万元,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08届毕业生王理养青蛙致富的创业故事,至今让学校师生津津乐道。中央电视台第7套《致富经》栏目专门制作一期节目,对王理养青蛙的故事进行了报道。王理的成功离不开吉林财经大学开展的丰富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他的故事也是吉林财经大学众多创业故事中的一个。

  为做好创业教育,吉林财经大学在全省高校中首创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中心,中心下设大学生创业实训实验室、大学生拓展训练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形成了由选修性的创业讲座、专业性的创业课程和课程性的创业启示组成的创业教育平台,帮助学生从传统的寻找工作转变为创造工作。学校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开设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选修课,出版了吉林省第一本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教科书《大学生创业教程》,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学校的精心组织策划下,3名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全部入选“吉林省科技厅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项目”,共获专项资金15万元。金融学院09届毕业生刘家晗创建了“长春市奇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他发明的“太阳能恒温发酵沼气池”项目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些创业先锋展示了吉林财经大学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采,也为在校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对培养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紧跟当前的就业形势,使教学改革更加符合学生培养的要求,使课程设置更加体现就业市场的需求,吉林财经大学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方向、重实践”的基本原则,课程设置不跟风,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按照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精炼专业主干课,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将课程培养目标系统的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融于一体,使学生紧贴重点夯实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 接地气强化动手能力

  吉林财经大学08级学生孙华悦跟着安明友老师深入农村调研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去年12月的一天,长春大雪,气温零下25度,刺骨的寒风裹挟着雪花,覆盖了整个东北大地。凌晨四点半起床。五点整,她和30多名队友准时出发到农村调研。中午到达目的地后,队员们基本上都是马上投入“战斗”,分组采集信息,等到中午一两点才吃午饭。走访结束之后,还要对当天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汇总,有不妥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改,每天晚上都得忙到十一二点。

  从大三开始,孙华悦便加入了这支由安明友副教授带领的“服务三农调研团队”。3年来,他们的团队已先后百余次深入农村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信贷难题。参加这项实践调研活动,让孙华悦和她的队友收获很多,熟悉了解基层社会、与农民熟练打交道、归纳整理调研材料、撰写严谨缜密的调研报告这一完整的流程,动手与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和提升。

  这种社会调研活动是吉林财经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一部分,在丰富学生人生经历接地气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吉林财经大学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保证学生就业后“上手快”。为了适应市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学校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明确规定各专业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0%。在教学计划内与计划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同时不断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导师跟踪 常联系定向指导培养

  多年来,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直实行“导师制”,对学生跟踪培养,定期指导。学院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配备2至3名教师,确保每名学生都有专门教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包括就业、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导师制”的联络形式不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使教师能够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状况,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适合的就业目标,及早确定发展方向。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帮带的氛围,为学生树立良好就业目标、提供就业平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导师制”已经成为吉林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该校管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数学学院等许多学院都在实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

  通过这项制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许多参与导师制的学生毕业后,对母校和老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与母校师生定期联系沟通,并经常回到母校作报告和就业方面的指导,使在校学生受益匪浅。

  吉林财经大学的教学改革在就业中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副所长邢士军评价说:“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专业知识扎实、工作悟性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在专业领域的提升空间很大。”外资企业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吉林省招聘结束后说:“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生能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动手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将教学改革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改革夯实学生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得到了提高。吉林财经大学让学生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练就一身“真本领”,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硬功夫”,学校正在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改革和就业之路,这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