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展督导 助推“学有良教”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成为主流方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教督[2012]9号)》指出:“学校督导评估既要重视学校工作的结果,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坚持规范和创新相统一。既要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又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在实践中,教育督导部门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推动学校自主、特色发展?

  成都市成华区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优化完善督导评估机制,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发展督导促进学校优质多元发展,进而助推区域教育整体优质均衡的督导创新之路。

  强化主体意识激活自主发展内需

  在传统的督导评价体系中,学校多是被督导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事实上,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自己,只有调动发展主体的主动性、激发其内驱力,主体对象才可能更好地、持续地发展;只有源自自身需要的目标,学校才更愿意努力去实现它;也只有在“我要发展”的理念驱动下,学校才会萌发督导需求,并渴望督导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与帮助,最终达到以督导的外部力量来推动学校自主发展的目的。

  笔者从《成华区关于学校自主发展督导考核办法(试行)》上看到,该区为了一改传统督导方式中学校处于被动的局面,在目标选定、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估上,赋予了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实现了“三自”:

  目标任务自定。各校根据发展需要自主确定发展项目,拟定总体规划,设计年度目标,形成实施方案。

  实施过程自控。自主目标的实施从目标预设到论证答辩,从确定目标到实地指导,从运行实施到督导评估,学校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督学在尊重学校发展意愿的前提下给予个性化指导。

  发展效果自评。采用“学校自评——督学复评——回访跟进”的模式。学校自评的重点是找差距看未来、找亮点挖潜力,形成对自身实际的准确认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问题思考;督学复评重点关注学校自主目标的价值内涵和发展定位,注重诊断发展中的问题,帮助寻找学校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对策;回访跟进重点关注学校对落实督导建议和改进工作的情况。

  通过目标的“自定、自控和自评”,发动全校教职工认真分析发展优劣势、选定发展目标、明晰发展方向;促使学校主动暴露短板、主动培育长项,及时修正目标定位、完善工作策略、改进工作措施;促使学校增强自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主动拓展发展空间。

  优化督评内容引导学校自主发展

  传统的督导评估大多由“学校管理”、“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办学效益”等内容构成。这样的考评内容对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有着较强的作用,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内容忽视了学校的实际和发展愿望,缺乏对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的认可和激励。

  走访中,成华区教育部门督导室的一位负责人给笔者讲述了三年前该区某远郊学校的一次督导评估:当年,该校为弥补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不高开展的教师阅读活动成效突显,但评估内容中只有对学历的要求没有对其教师阅读活动考评,指令性内容与学校自主工作产生了错位,结果,校长对考评扣分表现出些许无奈和不满。

  为改变这种局面,该区将原来的指令内容加统一要求型改为“规定动作+自主选择型”,新的督评内容呈现出“保证目标警示、基本目标保底、自主目标显个性”的特点:一是不碰红线,保障规范。统一设立保证目标,通过一票否决和问责制,把规范办学落到实处。二是确保底线,夯实基础。分类下达基本目标,通过基本目标评估来引导学校加强常规管理,夯实教育教学的基础。三是自定曲线,个性发展。各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选报自主目标。自主目标可以是学校优势特色的“扬长立项”,也可以是亟需提升的“补短立项”。

  根据督评内容,成华区对评估指标的设定也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和改进,坚持抓大放小、化繁就简,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让出空间,变整齐划一、面面俱到的评估指标为“共性基本要求+个性发展需求”,从而达到既加强对学校依法治教的监督,又引导支持学校自主发展、办出特色的目的。基本目标评估指标分类设定,分类评估。自主目标评估指标为“一校一标”,由区级和校级两级指标构成。区级指标重点评估目标价值、保障机制、实施过程、达成效果等四个方面,学校根据各自的项目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制定个别化的评估指标。

  坚持开放督导营造人文督导环境

  如果说,督评内容的调整体现了对学校个性差异发展的关照,而督导过程的全程开放,则为新型督导模式营造起了一个目标任务明确,评估现场亲历,结果协商共建,需求价值认同的督导人文环境。

  开放指标。提前公布评估指标,引导学校对标工作,把评估过程变为学校提升改进的过程。开放指标后,学校把迎检过程变为完善和提升工作的过程,把评估过程转变为帮助学校改进的过程。以前一到评估时,校长就四处打听查什么、怎么查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主动查找影响发展的问题、暴露短板、摆出困惑,寻求督学的帮助,及时修正工作目标,完善工作策略,改进工作措施,很多问题和不足在评估前就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和弥补,学校在迎接考核评估时心态更好了,信心更足了,现场更真了,效果更佳了。

  开放过程。评估过程向全区开放,校长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到督导过程中。校长们广泛和深度的参与使督导评估成为了学校个性和共性问题的发现、分析和寻求对策的研讨过程,成为了提升校长的培训过程。同时,观察员也是监督员,对整个督导评估是否公平公正进行监督。

  公开结果。传统的督导评估往往是将评估结果及结论同时告知评估对象,评估对象对结果是否认同、有无异议,评估人员往往不得而知,这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评估的“协商共建”的思想。成华区教育部门在自主发展督导工作中,试行“评估复议”制度,将评估的结果及扣分原因面向全区公开并交校长确认签字,对存有异议的,通过评估组现场解答和核查复议来裁决。需对评估结果进行核查或复议的学校,可提出核查或复议申请,评估组3日内完成公开核查或复议。2012年,有3所学校对结果进行了核查,有2所学校申请了复议。

  开放引导。自主发展督导,旨在引导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自评自省、主动求进。督学在指导学校工作时,立足学校个体差异,充分听取学校的意见,不将“专家观点”强加给学校,而是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尊重学校对自我发展需求和价值的认同。引导学校找到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协助学校明确达成标识、找准方法途径,随时与学校沟通,提供持续的帮助与指导。

  尝试督导分离提高督导效能

  高品质的督导,除了有科学合理的评估内容和标准外,还应有一支高水平的督导队伍做保障。但现实中,教育专家和知名校长们往往分身无术,无法保障经常性地深入学校;退休的老同志虽然时间上能予以保证,但对教育前沿信息研究有限,给予的指导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为切实提高督导效能,成华区在实施自主发展督导中尝试实施督导分离策略,强调以“督”为标,以“导”为本,通过督查治理学校办学行为中“标”的问题,通过指导解决学校内涵发展“本”的问题,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帮助学校提升办学品质。为确保督导分离的实施,他们根据督学擅长的业务领域,将督学队伍分为督查组、指导组、推进组:

  督查组由近年退休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校长、特级教师、教研员组成。这些老同志教育管理经验丰富,工作负责、办事公道、时间充裕。由他们担当“裁判员”,经常性到校督查常规管理情况,确保了督查的公平、公正,促进了教育督查的常态化。

  指导组由在职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才、教研部门业务骨干、知名学校校长组成。他们理念先进,有丰富的管理、教学实践经验,对学校和区域教育发展把握准确,负责到定点学校给予经常性指导,帮助学校分析发展现状、设计发展规划、商榷自主目标、优化教育行为、寻求实施策略。在督导工作中,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他们会以“运动员”的角色,更多地站在学校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将以“教练员”的身份指导学校各项工作。由于无需评判学校工作得失,这种不具备评估性质的指导使学校更加开诚布公,愿意暴露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由于无需担当“裁判员”,这些在职校长督学回避了给学校评分定级,进一步保证了督导评估的公平性。

  推进组由省市教育专家和高校教授组成,他们熟悉教育方针政策、深谙教育规律,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诸多真知灼见。主要负责指导部分学校的品牌发展,提升学校和区域教育品质。

  事实证明,督导分离使“督”更到位、“导”更有力,真正优化了督导队伍,大大提高了督导效能。

  构建支持系统夯实自主发展保障

  几年来,成华区不断完善自主发展督导保障机制,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支持策略。

  目标立项论证制。成华区教育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团队与学校项目组面对面,对每所学校的自主目标进行逐一地充分分析论证,反复修订完善后列入年度目标责任书。

  部门联席会议制。成华区教育部门每年由政府牵头,定期召集相关部门研究支持学校发展的政策,协调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重大项目备忘制。以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签订备忘录的形式确定重大发展项目,给予配套政策及经费,确保项目的推进落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