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关于信仰与人生的小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教育部前任副部长张保庆新出版的小说《老三》,是一部发生在文革背景下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作品。小说以义犬“老三”为线索和隐喻,揭示了那个特殊年代,一批年轻人在残酷现实中不同的选择。

  烈士遗孤、30岁的中学教师张鹰岩,出于一个青年党员的正义和激情,一再质疑文革的“伟大旗手”江青,因而被县革委会开除党籍和公职,遣送到卧虎崖大队接受改造。在这里,他邂逅了山村“当家人”老党员赵一纯,并受到了她的保护。然而,因害怕自己的叛徒身份被揭发,先后任公社和县革委会主任的欧阳潘利用手中职权,对卧虎崖大队支部进行了残酷压制和迫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鹰岩的“改造人生”经历了人性善恶斗争的跌宕与起伏。

  在这个过程中,先后还有四位青年女性对张鹰岩产生情愫:作为欧阳潘政治砝码的善良又软弱的欧阳敏,因出身不好而被迫害的聪颖又刚烈的姚玉含,作为欧阳潘势力爪牙的简单粗鄙的山村姑娘董山花,作为张鹰岩新生活引领者的赵大妈之女李亚男。他们四人同张鹰岩之间或爱或怨、或恨或敬的情感故事,与时代政治风云交织重奏,形成了生命中的青春变奏。

  1968年,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诗句,因为不能容忍诗中表达的独立不羁的个性,遂发动对这个诗人的审查和批判。小说主人公张鹰岩的故事与这个诗人的遭遇是同一个历史底本。他们作为同一代人有着共同的信仰,那就是抱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眷恋,在与被扭曲的政治和社会的奋争中,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对于信仰的坚守,让人们的生命变得高贵。尽管,这高贵在扭曲时代的代价是巨大的——妻离子散,百般凌辱,甚至付出生命。然而,正如书中所说,只有这样,才会“对得起这段历史,无愧于这段人生”,彰显出生命的价值。小说主人公张鹰岩,从来置个人的幸福甚至安危于不顾,为坚守真理仗义执言,坚持斗争,直至不惜为守住信仰的底限,跳崖慷慨赴死。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追求信仰的人,还有老革命赵一纯赵大妈。在战争年代,她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革命胜利后,她没有贪图本应有的仕途和富贵,而是选择留在偏远的村子里做党支部书记。文革开始后,她不顾生命危险,护佑着烈士的遗孤,坚守着村中百姓的利益,直至被迫害致死。在年轻一代中,有着不凡家世却是地主子女的姚玉含也是这样的一个代表。面对社会迫害,面对没有丝毫选择权利的生存绝境,外柔内刚的她,不惜为爱情冒险甚至赴死。信仰,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人性的力量,闪耀着绚烂的光辉。

  对于人生信仰的不同选择,决定了这些年轻人不同的青春。性格软弱的欧阳敏面对恶势力不断退缩的结果,是失败的婚姻和人生。猎户出身的董山花、陆三运不辨善恶,随波逐流,甚至丢掉本性去为虎作伥,沦为时代的牺牲品,更遑论苟二这样行尸走肉的无赖流氓。

  任何小说告诉人们的,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有限时空中的故事,而是让人领悟其中深蕴的寓意。小说《老三》以一条义犬为主线,将各种人物在是非、利害、美丑、善恶、得失、荣辱面前的态度与抉择,串联并依次展现出来。它倾向于给人们一种寓言式的人生告诫。简单明了的小说结构,通俗朴实的文学表达,更体现出一种明确直接的思想指向。作者正是以这样一种纪实的笔触来追忆青春,缅怀成长。更重要的是,他向我们表达了在信仰与人性的博弈中获取胜利的人生经验。

  当前,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时代背景,显然远远不同于小说中所描写的文革时代。然而,面临的人性考验却是相通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历史大潮的裹挟之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与无助暴露无遗,一切违背主流的选择都将面临被大时代毁灭的代价。当正直的本性与历史的回流正面冲撞,处于弱势的坚守者能否抵力相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去换取正义复苏的黎明,恰是彰显渺小的个体生命的伟大之所在。而这种伟大,则源于每个平凡肉体中那矢志不移的信仰。

  小说《老三》的价值,正在于此。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