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人才强校战略促内涵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是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亲切关怀指导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为特色的普通本科高校。20年的快速发展,见证了学校奋力向前的历程。2012年11月,学校接受并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体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2003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百名博士引进工程”、“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筑巢引凤工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教学水平稳步提高、高层次人才汇集、热爱民办高教事业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

  重视人才引进工作  创造良好人才环境

  学校前任校长邓宗琦教授曾在华中师范大学担任了17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职务,现任校长张端品教授,曾在华中农业大学担任12年校长职务。两人均为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著名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深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启动“人才强校”战略10年来,他们与学校理事长余毅同志一起将高层次人才引进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求贤若渴,只争朝夕。

  一是实施“筑巢引凤工程”。筹资近2亿元兴建了高档的教工生活小区,已建成和在建的教师公寓27栋,大部分教师实现了安居乐教。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研楼16栋,与企业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11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信息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藏书149.5万册。

  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为引进的博士免费配给一套三室二厅的精装修住房,另发给5万至10万元安家费,并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每年经考核合格发放一定数额的学位津贴,优先解决配偶工作。近年来实施的薪酬改革,均重点向教师队伍倾斜。

  三是实行民主治校。学校重要事项均提前征求教师意见,尊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四是解除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按规定为教师办理“五险一金”,为教师子女建设高质量的附小、幼儿园,为教师职称晋升积极创造条件等,为人才解除了影响发展的后顾之忧。

  如今,长河港湾教师公寓已经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温馨的家园里,乐教乐学的氛围浓厚,教师的“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4年前来校工作的柯贤炳博士,现任制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药物研究所所长,他是我校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武汉市政府晨光计划项目获得者。他对学校人才工作深有感触:“我之所以选择武生院,主要看重的就是学校创办者是在真心实意办教育。领导重视人才,想尽办法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够静心做学问。”

  学校还先后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良好的环境吸引了各类优秀人才,截至2013年,拥有专任教师77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23.4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67.62%。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2人,武汉市优秀教师4人。

  加强教师培训培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学校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外出培养培训、在职提升、教学实践锻炼等措施,使青年教师队伍得到较快成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培训工作制度化。学校先后出台《教职工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管理办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实施办法》、《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晨光学者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证。

  二是设立负责教职工培训的专门机构——培训处,并成立学校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处负责开展全校中层干部培训、教师寒暑假集中培训、教师分类业务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员工业务知识(技能)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工作,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实现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结对共建,开展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业务能力的培训。从2009年起已派出三批共22人赴华中农业大学挂职锻炼。

  四是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访问。近年来选派教师到港澳台地区和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培训共129人次。2012年初,学校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制药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聂淑芳教授前往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这将我校药学领域的科研水平推向新的高度。2013年暑期学校还将选派一批优秀教师赴美国、韩国、日本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学习考察。

  五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保留其工作籍和专任教师待遇,学成回校按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六是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案展评、教学名师评选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2007年至今,学校共举行了五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110人次获奖受表彰。

  七是实施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20名左右理论课教师到九州通集团、普生制药等企业挂职,开展应用型研究,加快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八是举办“博士学术论坛”。为推进高质量科研团队建设,活跃学术气氛,学校从2011年2月起周期性地举办“博士学术论坛”,至今已举办44期,对培养青年博士的学术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教学科研平台  建立事业留人机制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等多元平台,有力地增强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培养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搭建高水平教学平台。学校现建有国家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工程专业面向生物制品产业方向、制药工程专业面向生物产业方向被列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专业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湖北省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董妍玲副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基因工程”。该团队11名成员主要是具有博士学历的副教授、讲师,团队成员分别在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各有所长。还有省市优秀教师、校级名师范望喜、张清平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队伍的中坚力量。

  二是重视学科建设,创造条件搭建科研平台,鼓励科研新秀脱颖而出。学校现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建设了应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已经建成生化实验大楼、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6栋科研实验专用大楼,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制定科研奖励政策,出台科研管理制度。2010年,学校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批准注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学校承担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类科研课题300多项;获得省市级科技与教学成果奖30余项;获准专利3件;公开发表论文1500余篇。学校还连续6年获得“湖北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展览会”优秀组织奖。科研平台已逐步搭建,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科研团队茁壮成长,学校科研力量逐步增强。

  三是实现人尽其才,部分人才在管理舞台上崭露头角。对在引进的人才中具有管理潜质的人员,学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和才能,不拘一格地培养使用。如:孙玉巧、邹笑笑、丁健等博士,综合素质较高且管理能力突出,他们在学校重要部门或所在教学单位“挑大梁”,发挥着重要的领军作用。

  学校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实现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支师德优良、业务娴熟、结构较为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人才聚集效应初显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近两年,学校年均引进教师数量均在百人以上,还培养了一批高级职称的教师,共有25名教师受聘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聘请海外博士、具有丰富的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经验的加拿大籍华人专家李毅教授担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聘请华中农业大学知名专家汪李平为“彩虹学者”,并担任园林系系主任。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老师张秋菊副教授,被评为“湖北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善于将深奥的理论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形成自己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深受广大学生喜爱。许多毕业生回忆在学校最难忘的老师、最难忘的课时,首先想起的就是张老师和她的思政课。2007年9月5日,她作为全省仅有的高校教师代表向中央和省委领导作专题汇报,被称赞“有志不在年高”。

  “80后”女博士葛晓霞,虽然来校仅两年,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篇。

  许艳霞博士来校工作两年多,发表科技论文8篇,其中多篇SCI论文,有的影响因子达到3.5以上。

  优秀的教师带出优秀的学生。近3学年,获国家、省、市大学生学科、课外技能、文体活动竞赛等各类奖项300余项;2008-2012年,共有123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许大卉、杨子威、程菲、刘哲贤等一批学生受到团组织、国家教育部门及省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的表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群体示范效应。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被社会誉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特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