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个性共舞 传承与创新齐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7-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项目主题学习:拥抱美丽的春天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莲就以其清雅、高洁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赞颂的对象。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所学校从她诞生之初就与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历百年而不衰。她从莲池书院走来,播种下百年树人的梦想;她从蒙养学堂走来,滋养出圣洁的莲花片片;她从附属小学走来,闪耀出日益鲜亮的容颜;2012年,她直升九年一贯制,又开启了办学的新纪元,她就是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这所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百年名校,1896年由直隶总督王文韶创建,著名作家苏叔阳、词作家阎肃、中科院院士张玉奎等都曾就读于这里。117年的风雨沧桑铸就了她独有的文化内涵。凭借着“传承创新莲花文化,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诸多的辉煌。

    “一个灵魂:九年影响一生,为人的一生幸福发展奠基;一个核心:追求给予学生一生所需素养的幸福教育;一个目标:培养国际视野、民族情怀,高洁幸福公民。”这是这所学校坚持的“三个一”理念自信。多年来,学校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感恩的社会人、会学的智慧人、乐学的幸福人、活学的创新人。

    在学校莲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中,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是其最大的办学亮点。2009年,学校开展了“先学后导”教育实践,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10年,学校又将目光聚焦于“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引发了理念、课程、课堂、评价的全面变革,日益呈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共舞的教育特色。

    理念变革:

    创设基于项目先学后导的主题学习模式

    5月28日,正值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的校园开放日,笔者在校长王淑英的陪同下,和几位家长一起走进了申老师班的课堂。这是一堂语文课,讲的是《草原》一课。当老师讲到“主客联欢”的内容时,几位同学分别展示了关于蒙古族人民的饮食、服饰、歌曲等内容的课件,还有一位同学从家中带来了奶茶和奶酪同大家一同品尝,整个课堂生动活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后,王淑英向笔者介绍,这仅是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的一个缩影。早在2009年,该校便已开始“先学后导”的教育实践。“先学后导从学习方法论来讲,它是一种学生自主先学、生生互助学、教师导学的教学形式。从学习形式来讲,它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进行课前实践和课后探究延伸。”王淑英说。

    在“先学后导”教学实践中,学校老师慢慢发现孩子们虽然掌握了文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但是缺乏在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学校于2010年9月起,又将目光聚焦向了“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和前一模式相比,这一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的开放式、个性化、选择性的学习方式。

    王淑英进一步解释道,这一学习模式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突出项目情境及成果意识。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活动中。二是突出项目整合及开放性。以某个学习项目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关注德育内容的交叉融合,关注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的开放学习。三是突出项目团队及合作,构建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

    与此同时,学校还逐渐探索出了“1551”综合改革推进模式。即构建一个 “仁、智、乐、活”的幸福课程体系;整合“课前自主实践、课中互动提升、课后延伸再实践”的项目学习五流程;通过“先学后导”、“少教多导”、“广学精导”“不教之教”等五种模式推进学生选择性、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一师一品”校本模式创新;构建一套与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变革:

    构建“仁、智、乐、活”幸福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把学生全面发展与关注个性成长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提供一生中需要的身心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科技艺术素养、终生学习、发展创造的素养。先后设置了“智慧、乐学、活力、仁人”四种课程。

    “智慧”课程是指学校在课堂价值取向上遵循“主渠道融入德育”的原则,通过对原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结构的开发为发展点,激发学生蕴藏着的独特的强势智慧,熏陶学生文化智慧,培养学生探究智慧,引导学生感情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人生,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处理事物的绩效,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做到融入德育目标、学科教学、教育环节、实践活动和心理教育五个融入,实现提升爱国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行”道德水平、德育时效、教育合力的五个提升。

    “乐学”课程旨在通过拓展课程活动的实施,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开发、重组,研制阶梯式课程方案,拓展学生学习的心灵时空,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让学生把课程与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得以自由选择、自由表达,丰富和深化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由“会学”到“乐学”。包括学科拓展实践探究类、艺术特长发展类、技术能力提升类、为终身保健打基础的体锻项目及保健知识、文化素养等领域,设置学科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性等科目。

    “活力”课程重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状态,完善学生的思维与意志。设今日莲池书院、数学奥林匹克学院、国际理解学院、艺术学院、张玉奎科技研究院。通过探索跨文化、跨领域、跨学段、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方式,运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直观视频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统整各种多学科、跨文化的教学资源,运用无线、交互式电脑、电子白板、网络平台,统整课程资源,探索高效、便捷、多边互动的思维课堂。

    “仁人”课程旨在让学生拥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博爱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自立、自强,既体现对学生培养的基准:民族情怀、幸福高洁、提高能力、服务社会,又体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树立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集科学、人文和创新能力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包括幸福小公民课、红色传统课、挫折课、少年军校等;修心课:接受先贤的文化熏陶,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如六好习惯训练等。

    课堂变革:

    探索项目学习流程和一师一品校本模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然而为了实践探索“基于项目/问题的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学校将教学延伸至了课堂之外。学校首先在激扬生命、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其次又在达成课标底限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再其次又在基于项目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探索中构建了差异教育。为学生成才和未来幸福提供多种选择,帮助学生在幸福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发现自己的未来。提炼了“基于项目/问题的先学后导主题学习”的五步流程。

    这五步流程具体是指“项目主题提炼”(遵循“情境性”、“文本性”、“教育性”,将学习知识、实践和情感提升结合在一起,体现极大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项目方案设计”(包括“项目主题学习目标设计”、“项目实践模块设计”、“项目成果设计及评价”和“项目学习课堂策略设计”四大模块)、“项目前置实践与课堂学习整合课——‘按需呈现’”、“再实践课题探究桥梁课——‘成品加工’”和“综合实践项目成果展示课——‘充盈丰富’”。

    项目课堂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者适应项目共同体文化的过程。杜威曾说,“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的活动。”有意义的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且具有认知性、建构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实践。即以主题学习为基本方式,以问题为起点,在学生“先学”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的开放式学习方式。为此,保定师范学校附属学校又先后创新了五种校本模式。

    这五种校本模式具体是指“先学后导”模式(强调“教”与“学”顺序的颠覆,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少教多导”模式(强调“教”与“导”量的不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广学精导”模式(强调学生多内容、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教师重视课堂生成,抓住重难点,适时、适度的精确讲解和点拨,恰当必要的追问和调控,中肯有效的评价和鼓励)、“不教之教”模式(强调完全放开学习的时空,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实践活动,教师教会学生方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和“一师一品”模式(在实践各种“先学后导主题学习”模式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结合学情和自己的风格,个性化导学,形成以教师姓名命名的个性化导学模式)。

    不管是五步流程,还是五种校本模式,在有效助推了学校教研开展的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一名与笔者一同前来听课的家长,在听完了老师的教课和校长的介绍之后,激动地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