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与求实中弹奏高职名校建设的壮美乐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8-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启动仪式

????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年会

????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参加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测量技能大赛获奖照片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长春市高新区,是一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教学实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建校55年来,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方向,培育了无数交通行业人才,被誉为吉林省交通事业人才的“摇篮”,成为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枚闪光品牌。2007年学院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门、国家财政部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并被纳入《吉林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骨干校建设任务要求,学院开展了机械运用与维修等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数字化平台开发等3个项目建设,资金投入6108万元。形成了一批富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建设成果,全面超额完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确定的各项任务。使学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等方面很好地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凸显三大办学特色

    学院始终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校、专业兴校、人才强校、勤俭持校、廉洁奉校”的治校方略,致力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和交通行业的需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系统地进行了以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为核心的项目建设,形成了办学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学科专业优化,应用型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过三年的建设,学院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在以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创新,培养寒区交通行业和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打造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1.搭建集团化办学平台,打造“校企管”三结合的“吉林模式”。学院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发展大计,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的倡导下,2009年由学院牵头成立了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由72家学校、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和学会组成,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校企管”相结合的“吉林模式”,对吉林省职业教育事业集团化办学,起到了先导性作用,被省政府部门批准为落实省政府振兴吉林经济的“双十双百”工程重点项目。学院以职教集团为依托,根据各专业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情况,成立了2个董事会、2个理事会、3个专业指导委员会和5个企业专家工作室,制定并完善了校企合作制度,实施了《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章程》和《自主招生录取管理制度》等24项管理制度,形成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学院办学和校企合作在制度和机制上得到了保障。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目标,集团化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院与会员单位企业密切合作,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推出并实践了“校中厂”、“厂中校”、“冠名定单”等创新模式。2007年学院与吉林省最大的汽车贸易公司之一“吉林省金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刚汽车学院,形成了”前厂后校“试点,即“厂中校”,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企业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对接。到目前为止,已培养6届学生,每届达120人;学生职业技术鉴定比例达到100%,双证书的获取率达到100%。冠名定单班学生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每年都全部就业。

    学院开展“校中厂”模式办学是在十几年前,在校内创办公路勘测设计院、实验检测站等一批企业,是学生生产性的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学院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合作共同创办联合企业,建立了155个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近两年,与中兴电子创办的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兴学院落户学院,与东风雪铁龙、阳光保险公司、吉林省公路管理局等单位建立了多个培训中心,这些联合企业和培训中心通过签约合作形成了“校中厂”模式,与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构成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引企入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紧密型校企管合作办学机制,成效显著。

    为了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企业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与吉林永大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吉林柳工机械销售有限公司、阳光保险等家企业,分别成立“吉林永大班”“阳光保险班”等24个冠名订单班,签署了定向培养协议,培养的学生达1000多人,覆盖了工程机械、汽车保险与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群的学生,学生能够全部就业。随着“冠名定单班”模式的深入推进,企业为冠名班捐赠设备,为学生设立了奖助学金,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

    学院独具特色的“校中厂”、“厂中校”和“冠名定单”等创新模式,先后被吉林省后来组建的30余个职教集团所借鉴,校企合作创新经验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题会议等作十多次交流介绍,并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

    2.建立寒冷环境交通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培养寒区交通人才特色示范基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学院紧贴区域经济交通行业的需求,围绕季冻区这一特色,发挥行业优势,建立了寒冷环境交通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平台。2008年,学院设立了寒冷环境交通数据中心和寒冷环境交通人才培训中心,2012年由吉林省发改部门批准的吉林省寒冷环境交通技术工程中心落户学院,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培养寒冷环境交通运输技术人才的院校,中心通过对寒冷环境下交通工程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特色人才培养和数据服务,成为培养寒区交通人才的特色示范基地。

    3.建立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服务低碳经济的特色人才培养。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学院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了服务低碳经济的特色,构建了以岗位对接为目的的“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的“四轮驱动”教学体系。学院每年为汽车维修企业输送汽车电子人才100人,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培养60名高技能型人才。

    三年骨干建设实现了学院跨越式发展

    骨干校建设的三年,是学院高速发展的三年,是跨越式飞跃的三年。学院以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服务于吉林省经济建设为出发点、以校企合作发展为动力、以5个重点专业、3个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高质量地完成骨干院校建设任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学院按照“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依托行业、服务吉林”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目前,学院新增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高职高专“十二五”特色专业群6个。其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入选吉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物流管理和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4个专业被确定为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国内培训基地和企业顶岗培训基地;试验检测等2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门、国家财政部门确定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建成具有国家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9门、省级优秀课16门、院级精品课10门、院级优秀课31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6门、正在开发的课程72门,完成103种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编写“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省级优秀教材10部。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增强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学院本着“着力培养、适量引进、重视兼职、关注结构”的原则,建设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知识与能力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院全面实施人才培养“3111”工程,用3年时间培养、引进100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培养、引进10名以上专业带头人,聘请100名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新增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名师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吉林省首批高校科研青苗人才1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8%以上,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50%以上,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资源管理。在3年的建设过程中,学院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推进“数字化、园林化、智能化”校园建设,完成了校园的绿化与管理、文化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环境明显改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5700万元增加到8633万元,教学仪器设备由8811台(套)增至11198台(套),新增8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数达到22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平均比例达到59%。完成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97项,面向校内外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累计33919人次,国际合作教育规模达到450多人,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60余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