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县办大教育”:一体化“蹒跚”而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源逐年递减,城镇学校班额巨大,城乡教育又出现新的不均衡。而实现“穷县办大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仅能满足教育基本所需,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难以实现。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举步维艰,边远农村中小学校享受改建、改造资金有限,无法全覆盖,由于政策向农村倾斜,部分城镇中小学校逐步沦为新的薄弱学校。

    ■蒋平

    2009年,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动下,教育部分别与成都市、重庆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从而开启了西部成渝地区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序幕。日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研究”课题组在成都调研时发现:在整体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成都市所属区县分别结合自身地域实情,制定具体规划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课题组在对成都市X县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该县地处成都市第三圈层,按照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该县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协调促进各级各类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通过“高位均衡,错位发展”凸显教育特色:一是通过“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项目优先推进、教育群体优先关注”,搭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平台;二是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城乡教育管理机制、城乡学校联动机制、特色办学优化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三是通过打造“现代田园教育”模式和推行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内涵。

    在上述举措的推动下,该县实现了城乡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特色办学模式初具雏形,优质教育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使教育整体质量迈上新台阶。作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相对滞后的X县,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尽力书写“穷县办大教育”这篇文章,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系列喜人的成绩。在汲取X县教育成功典范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正视该县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成都“三圈区域、一圈教育”的宏伟目标。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学校小班化,城镇学校大班化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广大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集中,加之计划生育成效的显现,农村学龄生源逐年递减,乡村中小学校班级、班额数锐减,而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却因优质教育资源日益短缺,学生上学难、教学班额大、择校现象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布局又出现新的不均衡。

    县域内教育经费投入能力有限,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明显。仔细分析X县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及所占财政收入比例,不难发现一个县的教育经费已超过县财政收入的一半多是何等状况。受访的教育部门领导、老师们则多少道出了一些实情,“X县经济不发达,地域上被称为成都的‘西藏’,实现‘穷县办大教育’的教育经费投入仅能满足教育基本所需”。加之城乡之间、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的办学经费因收费标准存在差距,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难以实现。

    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存在差异,基础设施重形式而轻实质。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相关要求,X县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任务。但在标准与质量上,则远远落后于市域内发达地区城乡学校建设规格。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并没有体现在教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现代化。

    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举步维艰,城镇薄弱学校容易遭受忽视。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成都市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此来达成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举步维艰,边远农村中小学校享受改建、改造资金有限,无法全面照顾;与此同时,由于政策向农村倾斜,部分城镇中小学校逐步沦为新的薄弱学校。

    城乡教师队伍结构的不均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有失公平。综观X县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情况,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结构不均衡。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不均等,镇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会多、层次高、时间长,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会少、层次低、时间短。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