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育桃李 激情铸华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陶继新】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需求,都有成长的潜能。满足这种需求,开发这种潜能,就会让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当教师不断成长,且从中感受到幸福的时候,就有了终身发展的可能。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不断的发展,就有不断的动力。动力越大,发展越快;发展越快,动力也就越大。这种良性运转,会让更多的教师创造教育教学的奇迹,也会让他们更热爱教育,更热爱学生。当然,学生也会爱上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多的教师有了这种上进的热情后,学生成长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学校也就会越来越有品位。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发展趋向,有的会慢一些,有的会快一些,有的在这方面异军突起,有的在那方面小荷初露。所以,每一个教师还要制定符合自己教育生命成长特点的成长规划书。有发展目标与没有发展目标是不一样的,有行动与没行动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群体发展场与没有一个群体发展场也是不一样的。你们让每一个教师都有了规划,也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发展的场域,于是,每个教师的发展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镜头之四:德为魂——不负重托

    【任奕奕】是的,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需求,都有成长的潜能。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之后,其实也就选择了一条终身求索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本能需求,也是国家赋予承担育人大任的教师的职业精神。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从学生时代走向工作岗位的谋职生存需要,更决定着他应承载“担当国运、不负重托”的教育责任,标志着他承接了“视生胜子,关爱负责”的人生使命和选择了“终生奋斗、不懈求索、树人立德”的工作追求。

    【陶继新】“担当国运、不负重托”的教育责任,折射出了耀华中学教师的人生境界。当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目标,有了宏大的志向之后,就会为其所从事的事业矢志不移地走下去,并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而学生也会从教师那里汲取生命的能量,也会从小立下大志,努力学习,走向更好的未来。

    特别喜欢耀华“勤朴忠诚”这一校训。没有“勤”,就不可能“成”,正所谓“业精于勤”也。这个人与那个人最终能不能成功,往往不在于智力上的差异,而是由勤与不勤决定的。“朴”很有精神品位,“见素抱朴”,才能“少私寡欲”,才能在精神上有更大的追索。古代谈的“忠”,有的时候,不但有忠诚之意,也有尽力的意思。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三心二意地教学,而是全心全意地教学。“诚”是一个人品质高贵的必备品质。《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而且还说:“不诚无物。”而教师的“诚”德,有着一种自然之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也。这种品质,也会影响到学生,从而让他们也具备这种美好的品质。

    镜头之五:课堂中——变与不变

    【任奕奕】当今的教育改革不是在教育思想的废墟上重建,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积淀中不断发展,教育到现在到底有哪些改变,其实我认为教育是在“变与不变”中前行。应当变的一定要改,那是进步;而不能变的就应当固守、坚持。回归教育本源将使我们永远能有一种不竭的动力,多年来对孔子教育思想系统学习的经历告诉我,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持续两千多年而不衰,早已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校将孔子的教育方法凝练成十个短语: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启发诱导、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相观而善、长善救失、藏息相辅、互磋互学。在老师们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育对象的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育方法产生了许多好的教学案例,同时也取得了优秀的教育成果。课程改革也是一样,绝不是在全盘否定中重新开始,当我们回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法时,不难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许多理念都暗合了这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陶继新】变革需要勇气,固守则要智慧,在一般人看来已经过时甚至守旧的东西,往往却是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真理,您所总结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则是属于需要固守的教育真理。《论语》与《学记》这些古代的经典,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智慧,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特殊的光辉。休说没有落伍,即使所谓的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也难以超越,甚至有不少是从这些中国教育智慧中汲取了精华的。

    镜头之六:正能量——教育信任

    【任奕奕】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有显性课程,还有大量的隐形课程。不论是怎样的课程,都应该把“育人为本”落实到行动中,而育人目标的达成就是在建立教育信任。

    建立教育信任是实现优质轻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教育信任是从自我到他人范围逐步扩展的教育激励的弥散过程。我们力求在建立教育信任的同时产生群体聚力,正向的学校文化本身就充满着校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也同时产生学校、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不同集团的群体聚力。这种教育信任是源于学校历史传承的优良传统,基于丰厚的学校文化之上的。

    【陶继新】“建立教育信任”说得好!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这种信任,是广义的,有师生之间的信任,也有生生之间的信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以及师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任。要想构建教育信任系统,就要人人都真诚待人,尊重人,相信人。同时,您所说的“优质轻负”确实是一种智慧。因为要想有好的质量,就需要有优秀的人,特别是优秀的校长与教师,不然,就很难有优秀的学生。同时,学习不应当是学生心力交瘁的一场又一场的苦役,而应当是学生不断地获取知识甚至智慧的快乐之旅。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至理名言。“乐”不是没有价值的瞎玩,而是有着审美情结的学习享受。只有这样,学校形成的群体聚力才有持久的可能,才有生命的张力。

    【任奕奕】学校里在教师引领学生求索的过程中,特别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教育信任。在每一个集团中,被信任者期望的信任获得满足后就又产生了对团队的责任,把师生的负责行为转化为群体的负责,然后又转化为信任,这样群体中的信任越多,责任心就越强,在这种富有群体凝聚力中学习就会富有激情,敢于探索,勇于质疑。在群体规范中课程也会显得愉快宽松,师生行动透明中风险愈发的小,关系自然密切,师生的相互信任也随之增强,相互付出信任时毫不犹豫。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内心阳光普照,充满活力,自然就趋向一种高信任高团结、多激励少风险的教育情境。当信任成为一种激励,信任生成为勇气,激励就化作了被信任者(师与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陶继新】师生之间的互信可以产生很大的教育能量,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少学生之所以喜欢某一个学科,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往往是从喜欢某个教师开始的。而信任,当是这种喜欢的主体元素。而且,当彼此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后,还会生成一种和谐向上的积极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习与工作的人,往往有比较大的创造力。因为心灵的自由与彼此的信赖,恰恰是创造力勃发的内在动力。而当有了创造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后,又会形成自信心。自信心又会为创造奇迹插上飞翔的翅膀,从而让人变得更有生命的活力。

    镜头之七:学为径——文化建构

    【任奕奕】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提出“给问题解决更多方法,给学生发展更多机会,给学校教育更多可能”。以拓展型课程为例,我们借鉴美国STEM学科集成战略思想,开设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综合型课程——技术与创新,将工程教育、技术教育融入科学与数学的课程研发,将学生学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统整为探究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提高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该课程需要四个学期完成。前两个学期学习技术,后两个学期学习发明创造。在技术学习的两个学期中,我们将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培养贯穿于有限的具体技术形式的学习过程中,极其的精准,成为每节课不同技术形式学习的共同要求。后两个学期学习发明创造,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信心,一种“我也能够发明创造”的信心。通过有限的发明技法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明设计,现在首届学习这门课程的90个学生中已有31人成功地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

    由这门课程的开发实例,我想谈的是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有从过程到理解性,从协商到互动性的两个特点。这样的文化化课程与工具化课程不同,更为关注文化实施的过程与学生的理解,而不单纯地关注预设精确的目标及提高目标的达成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建构文化,生成文化,关注灵魂、精神与意义,强调对学生的陶冶、解放与生成。

    【陶继新】你们所开的这些综合型课程,是很多高中学校不能开、不敢开或不想开的课程,这自然会占去很多高考必需课程的时间。可是,却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素养与品质,特别是让学生体会“终生技术进步的本质”,以及建立“我也能够发明创造”的信心。这些在当下有的可以显现出成效,有的则未必然。可是,它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人的成长是需要多种生命元素的,学校在学生时代为其提供更多有益的“营养”,未来才能构建更加美好的“生命大厦”。而且,还有一个人们忽略了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技术甚至是高要求的技术操作,还不只是让他们掌握某些技术,获取某些奖励,生成某些自信,还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中国有一句古语叫“心灵手巧”,很多人没有解透其中的奥妙,这当是一个大智慧。因为“手巧”与“心灵”是有内在联系的。大凡“手巧”者,也会变得“心灵”。这种智慧的互通性,会让学生学习成绩更优秀,未来发展更有潜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