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本报记者 周红松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环抱在苍翠群山中的河北省井陉县测鱼镇中心小学顿时热闹起来。校园里,娇艳的格桑花已经长到半人高,孩子们高兴地在教学楼前嬉戏玩耍,他们的笑脸在秋阳映照下格外动人。
目送自己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进学校,测鱼镇沿庄村村民穆小燕喜上眉梢:“没想到孩子能进这么漂亮的学校上学,真好哩!政府真是把好事办在俺们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啦!”
测鱼镇中心小学是石家庄市开展“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后新建成的56所学校之一。学校建成后,全镇19个村子的433名学生告别了每天翻山越岭往返于家校之间的奔波之苦。如今,该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建设校已全部投入使用,近4万名山里娃走出大山,搬进新校园,开始新学期。
山区教育扶贫:石家庄的“头号民生工程”
虽是省会城市,但石家庄下辖的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等6个县分布在太行山区,特别是生活在深山区集中连片45个乡镇的60多万名群众,经济落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
2010年12月,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在贫困山区考察时,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群众只有走出大山才能脱贫致富,那我们怎样才能让贫困山区百姓走出大山?是否可以先把娃娃们接出来到县城或乡镇政府驻地受教育,等他们毕业后再带动家里人下山安居致富?”
随即,石家庄市领导和市委农工委、市教育局等部门展开深入调研,孙瑞彬就先后3次到赞皇县、井陉县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山区群众之所以长期贫困的原因,主要在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脱贫致富本领,没有能力和勇气下山打工和创业。而且山区教育资源落后分散,孩子上学难,升学难,中途辍学多,按以往扶贫方式短期内普遍提升山区教育质量非常困难。
“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必须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再也不能让孩子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学习生活了,再也不能让山区百姓因为没有知识而贫穷下去了。让娃娃下山读书就业,引导家长融入城镇发家致富,这是一条可行途径。”在一次会议上,孙瑞彬的讲话诚恳而坚定。
2011年2月,石家庄市正式启动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并将此项工程列入市“十二五”规划和“民生幸福十大工程”。石家庄市明确提出,从2011年开始,在6个太行山区县,利用2至3年时间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
“20年内,力争通过‘山区教育扶贫’彻底解决全市深山区群众向城镇转移和脱贫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头号民生工程。”孙瑞彬说。
规划确定,重在落实。石家庄市成立了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指挥部,指导督促各地工作;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提出,对工程实施中涉及的规划、用地、建设等各类收费项目,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一律减免!
绝非简单“撤校并点”:四万山里娃下山接受优质教育
“我们镇的面积相当于一个高邑县,撤销教学点不现实。如今我们还保留有11个教学点,并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些教学点进行了改造升级。”测鱼镇中心校校长吴娟东说。
走进该镇沿庄村小学,记者看到,原来一共6间教室组成的校园里,北侧新浇筑的4间教室基本完工,建筑工人们正在收拾设备。“以前的教室都是石头房,4个老师教6个班,忙不过来。”村民李建梅说。据介绍,今后该村小是一个保留教学点,升级改造后本村及附近山村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将在此上学。目前,石家庄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涉及的6县45个乡镇均合理保留若干教学点,并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
截至目前,石家庄总投资约8.7亿元,新、改扩建的56所项目学校已提前一年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过去破旧的校园被一座座拥有音乐室、微机室、实验室的寄宿制学校取代,约4万名山区学生搬入新学校。
赞皇二中是“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一所重点项目校,采访中记者看到,该校24个教室配备了“班班通”,清洁无污染的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用于冬季取暖,拥有独立卫生间的学生宿舍干净整洁温馨,校园东侧新建的太阳能浴室保证学生每周能免费洗澡……
“现在赞皇二中是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所全封闭寄宿制中学。今年中考,168名学生中126人升入高中,其余全部考进县职教中心,而过去山区孩子能考上赞中的没几个。”赞皇县二中副校长范国良说。这学期,深山区嶂石岩乡、黄土坪乡、土门乡、许亭乡、院头镇及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800多人在此学习生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师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石家庄强化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试点县和试点学校流动机制,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试点地区工作,对所有涉及“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学校教师,上岗前全部给予免费培训。教育局出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城乡结对互助共赢活动实施方案》,组织56所市内五区优秀中小学与项目学校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
集中办学和结对帮扶,让山区教师们受益匪浅。“过去我上语文课,只能‘一支粉笔一张嘴’,现在基本上用多媒体课件。”赞皇二中李静老师说。她原先在深山沟里的嶂石岩村中学工作,一人教多班多科还要照顾学生生活,让她力不从心、苦不堪言。来到赞皇二中后,各方面条件的改善让她心情愉快,上学期,她还到河北师大接受了业务培训,“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绝不是简单的‘撤校并点’,其内容形式更加科学,深山区学生得到集中转移安置,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可以集中专任教师统一授课、统一使用教学设施。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有效。”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闫纯锴说。
扶贫先扶智:山里百姓尝甜头有奔头
去年,孩子到“山区教育扶贫”项目校——元氏县七中寄宿上初一,该县北正乡鹿台村村民时立勇就搬出了距县城35公里的深山沟,到县城租房安家。“过去有孩子在家上学走不开,只能种点地,也没有什么收入。”说起原先的生活,时立勇很无奈。
如今,他给县城一家企业跑业务,加上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染发店,全家每月收入5000多元,一家子的穿戴举止也越来越像城里人。“孩子进好学校念书,家里不花什么钱,我们能腾出手干点事。国家这个政策好,真算是解放了生产力啊!”时立勇说。
元氏七中校长曹建伟向记者介绍,该校自2011年3月被确定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校以来,已先后投入2393万元在原校址新建了宿舍楼、实验楼等,目前已接纳960名深山区的孩子。
目前,元氏县所有在校山区贫困孩子都能享受国家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不足部分县财政列入预算进行差额补贴。“小学生每人每月国家补贴100元,初中生125元,县里每人再补贴50元就基本够花了。今年上半年全县有1843名学生受益,县里支出资金20多万元。”元氏县教育局副局长康志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带来的好处,井陉县测鱼镇红土嘴村的老支书翟树平看得更为深入:“现在村里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原先的村小学条件不好,老师不想去,孩子不愿来,也有带孩子出去上学的,花钱又太多。这个集中办学,可以说是时代所需,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促进经济,这确实是牵住了引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牛鼻子。”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
上学没有多少经济负担,学校的学习环境又好,越来越多的山区家长愿意让孩子读书上学,也逐渐打消了以前“让孩子将就上个初中,大点儿就出去打工”的念头。“不上学不行,得争取让孩儿们上重点高中,上大学。”元氏县黑河水乡三道坡村民王永林说。
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今后的日子更有奔头,这些淳朴的山里人心气越来越足。
改革者说
教育是撬动山区扶贫工作的有力支点
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 孙瑞彬
扶贫工作是我们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做好山区扶贫工作尤为艰巨。为什么长期以来山区扶贫工作扶而不富,摆脱不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状况?原因在于山区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弱、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很难见到明显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山区群众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缺乏致富本领,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奏效。
近年来,石家庄市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以提升山区教育水平为抓手,谋划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我们将深山区居住偏僻、散落在各个教学点的孩子们,全部集中到标准化寄宿制中小学校免费就读,让山区孩子全面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和现代文明的熏陶;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我们以此为载体,引导山区百姓开眼界、长见识、学本领,改变原来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走出大山,到城镇安家立业,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目前,这项工程的稳步实施已惠及4万名深山区孩子,也赢得了山区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