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拨弄家长敏感的神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顾骏

    最近,一位实名认证为“某教育集团副总、首席教育观察家、升学指导专家”的网络大V,在其博客上挂出了北京市海淀区“各重点小学、可选小学最优秀班主任”名单,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据其本人所说,公布名单的初衷是“在现实的社会,各行业‘最优秀’的资源总被权势、寻租者掌控,如果大多数人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我想普通人也有了明确的选择权,更有利于监督,同时也可以推进小学分班的公平、公正、公开。”如此说法听上去令人感动,但剥开故弄玄虚的迷雾,其实际效果必定是引来一轮新的“择校热”甚至“择班热”,而竞争之下,必定是更多家长掏空腰包,便宜了背后的利益群体。

    网络鱼龙混杂,随便挂个榜单,引发公众关注,收获一些经济利益,本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值得同情乃至怜悯的是,“贵为”首都市民的学生家长,享受着比全国哪个地方都高的名牌大学录取率,却表现得比哪个地方的家长都更像“惊弓之鸟”——天天琢磨着让孩子进哪个最好的学校,费神费力,也才有此等大V乘隙而入,不时制造出一点动静,借众人焦灼,逐其私欲、私利。

    其实,今天中国有许多家长已不把高考当一回事。有钱的,只管送孩子出国留学,以逃避扼杀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应试教育。留学低龄化进展迅速,被称之为高端家庭“用脚投票”。没钱的,只让孩子学完初中,最多高中毕业,不进大学,因为学费生活费不是小数目,但所学不多,学完还不一定找到好工作,收回家庭投资前景渺茫,干脆从孩子打小就死了这条心,从此“跳出三界”,大V再忽悠,也不会一惊一乍。

    唯有中等阶层家长仍深陷于应试教育体制,沉迷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造成的迷局之中,无力自拔,令人同情。但就政府职责而论,某个区、某所学校优秀教师特别多,除了历史原因,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是为了名牌大学录取率高一些吗?“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靠某个区集中中小学名校和“优秀班主任”就能给出破解方案吗?

    让中国基础教育成为社会问题的“重灾区”,高考指挥棒肯定脱不了干系,而高考指挥棒之所以“幽灵”般不时出没,是因为许多人曲解乃至误解了“教育公平”。今天,那么多家长被涉及教育资源的名单闹得心神不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弄明白,离开了对特定孩子的适用性,所谓“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其实没有多大价值:给普通身材的人士再多的训练机会,也永远成不了“姚明第二”。如果只要班主任优秀,孩子就能出类拔萃,那诺贝尔奖应该早被中国人垄断了。

    家长们与其纠结于能否花钱、找关系给孩子找个“优秀班主任”,毋宁好好观察孩子的内在倾向和潜力,为孩子度身定做学习计划,帮助其实现符合自身特点的人生发展。

    在中国,“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几乎家喻户晓,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被教师和家长弃之如敝履。只要求孩子能投到好学校、好教师或者“优秀班主任”的门下,却从不考虑孩子最后实现的人生成长,如此片面的心态和观念,才是助长“优秀班主任”之类榜单的土壤。而榜单层出不穷的原因,与其说是发榜者过于“聪明”,毋宁说是太多的家长方寸大乱——若非人心动荡,骗子何以得逞?

    也正因如此,为子女升学而焦灼的家长“回头是岸”之日,方是基础教育领域中大忽悠“立地成佛”之时。(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