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班管理为留守学生建个“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刘磊

    10月11日发自四川仁寿县文宫镇

    早上6点20分,天蒙蒙亮,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初中,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紧接着男女生宿舍的灯亮起,楼道传来说话声、急促的脚步声。

    入学一个多月的初一学生徐浩,已经适应了这种离开父母、生活自理的寄宿制生活。经过20分钟的跑步锻炼和30分钟的整理内务、早餐后,7点20分,他准时出现在教室,和其他寄宿的同学一起读书,开始新的一天学习生活。

    校长黄银清告诉记者,学校针对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寄宿生增多的现状,采取住校生和走读生分班管理的形式,对住校生、走读生进行分类管理,探索出留守学生管理的有效办法。

    留守学生增多带来管理难题

    文宫初中已有45年办学历史。此前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近两年仁寿县教育资源整合后,成为一所初中。学校办学质量和校园环境不错,吸引了远近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就读。

    起初,学校寄宿生并不多,大多集中在初三。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家长外出务工,学校留守学生日益增加。今年全校892名学生,留守学生占了一半。“留守学生的增多,给学校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黄银清说。

    “这些孩子大都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只能在生活上得到照顾,在学习和品格养成上,这些上了年纪的家长就无能为力了。”黄银清说,因此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住校。

    想要寄宿的孩子一多,管理问题就来了。文宫初中将住校生和走读生混合编班。但逐渐发现,这样管理起来特别不方便。“住校生要上早晚自习,有时老师想在班上集中辅导作业,又担心走读生没听到跟不上进度;不辅导吧,又浪费学生的时间。”黄银清说。

    分班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能不能对住校生、走读生分班管理呢?新学期伊始,学校决定采取住校生和走读生分别编班的形式,分门别类进行个性化的管理。

    “我们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开家长会,宣传分班教学的好处,让家长、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愿选择。”黄银清说。

    刚开始并非所有家长都认同和理解,有家长认为这是歧视,担心两种班级学生得到的教育不同。学校老师一一耐心给家长解释,并承诺学校会相应调整两类班级的教学计划,保证期末学生得到的教育都是均等的。

    在两类班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配备上,学校平等对待,“为了确保一视同仁,很多老师都身兼两类班级的课程。”学校教导主任何天明说。

    刘红霞是走读生(2)班班主任,同时还兼任住校生(4)班的英语课。她告诉记者,分别编班后,学生接受的课堂教学没有任何差异,唯一区别就是作业辅导上,住校生可以在早晚自习得到老师的辅导,而走读生的作业则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督促完成。

    刘红霞表示,分班让他们的工作更加高效。“以前一个班上同时有住校生和走读生,老师们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学业辅导、生活关心都要分别进行,费心费时;现在班上学生相同,进度一致,老师的教学更有效率。走读生、住校生的管理压力都减小了。”

    留守学生找到了家的温暖

    自担任住校生(6)班班主任后,肖倩几乎每天都在围着学生转:早上6点起床,简单扒几口饭就赶到学校辅导学生早自习;中午跟学生一起吃食堂,招呼学生午休;晚上9点晚自习后,又挨个查寝,监督学生睡觉。等一天忙完,回到家时,已是晚上10点半。

    她并不觉得有多苦,反而感到跟学生在一起很快乐。在她班上,有40名留守学生。“这些孩子从小跟父母分开,缺失爱,也渴望爱,老师多注意他们的情绪,多跟他们交流,对他们的成长挺有帮助。”肖倩说。她特别注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大家庭的和谐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中午时分,记者在男生宿舍楼道见到正在打扫卫生的曹德军,他是这栋楼的宿管员,负责学生住宿期间的安全、纪律管理。“学生娃虽然时有调皮,但都还蛮听话,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为照顾住校生学习生活,文宫初中聘请了5名生活老师,24小时陪护着学生。

    初一(6)班的徐浩正和其他7名室友下棋。他对记者说,刚住校那会儿,他特别想在外打工的父母,后来在老师开导下,才慢慢调适好心情。“老师很负责,有一次同学半夜生病了,值班老师很快就赶来背着他去医院。”

    徐浩的奶奶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孩子住校后,变得勤快和懂礼貌了,“以前回家作业也懒得写,现在回到家,作业不用催促,还主动帮我们干家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