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贵在实“文”入“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0-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肖家芸

    文化建设向来是学校育人的共识共求。然而,有了文化建设,未必就有文化,就有育人的实效。文化的精神内涵既包括上位的核心价值文化内涵,也包括中下位的子系价值文化内涵。缺少子系价值文化内涵的具体细化与强化的支撑,上位文化内涵会因大而空,终成口号,形同摆设,充其量是文化作秀。文化作秀留下的往往是墙上挂的、网上登的、口中喊的等表面物化的东西,学生心灵深处很少得到精神内化。

    以班级小书架为载体开发育人潜能

    以捐书培育学生的友爱之心。启发班级成员定期捐出读过的好书,半个学期后更替重捐新书,班级书架上的图书就会常换常新。久而久之,班级成员自然习惯于把好东西拿出来分享,赋予了书架充实的文化精神——凝聚和传递爱心。 

    以管理书架培育学生管理意识和素养。班级成员依据学号先后实施每人一周的书架轮流管理,值周学生课余时间要时刻关注书架,想方设法管好书架,摆放书籍要整齐,次序不能乱,借还要方便。班级书架的轮流管理活动,对于培育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是一个常态的磨砺与锻造。

    以读书培育书卷之气。课间休闲文化是学校班级文化的一部分,班级有书架,就有了营造高品位课间休闲文化的抓手。比如,班级开展固定的晨读、午诵活动,让学生读一读课外的诗文,可以有效兴起班级成员的读书之风,书架的文化意义就显现出来。

    以护书培育学生的审美品位。爱书从护书开始,维护书架的小操练,有利于学生养成从小爱书惜物的良好文明习惯。书架的顶部是装点的平台,每一位执勤者可以作出自己的点缀安排,协调书架与整个教室的文化品质氛围,对书架的装点,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审美实践。

    以借书培育学生的良好教养。比如,填写借阅登记要项目明确、书写工整,取书还书要按规范进行。学生习以自然后,取东西还东西都会精细操作,优雅运行,显示出受人欢迎的良好素养。小事情见大教养,书架的文化内涵与育人潜能也就具备了。

    以班训为载体把“训”化到实处

    文化建设的“化”须逐渐渗透、综合作用。借助文化内涵的细节化、常态化落实,变成学生自觉的信念操守和稳定的行为习惯。“化”需要始终如一的自律和方方面面的他律共同促成。比如,某个班级确立的班训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别人”,为了将这个育人目标“化”到实处,班主任想了许多点子,坚持实践了四年。

    “化”的第一个环节:以班训创立为契机,将个别人的文化自觉,转为集体文化认同,将美好的精神种子播进每个班级成员的心田。

    一是由内而外创班训。班主任通过讲故事、举例子启发学生,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立班训就是立目标,为个人成长与班级发展铺一条通向未来成功的道路,鼓励班级成员自创班训。

    二是由个别到一般立班训。每个学生上交自己创作的班训,整理后张贴到班级告示栏内,发动全班同学海选,大家一致通过班训,全班同学的奋斗目标、班主任的治班纲领,也就同时确立了。

    三是由外到内记班训。班主任教导学生:定班训是定一个激励一生成长的座右铭,一诺千金。这样,一个班训确立的精神内涵历经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建设过程,成为全班认同的价值追求。 

    “化”的第二个环节:以班训的践行为平台,将抽象的文化精神转为具体的文化行为。

    一是坚持“四个结合”的常态管理,即将“班训”与学习紧密结合,将“班训”与班级发展结合,将“班训”与日常德育结合,将“班训”与家校生活结合。比如,学生的学业出现了问题,班主任请学生首先背诵班训,对照其中的关键内容自我反省,要具体细微到某时某处某事,明确缺失根由之后,要求学生作一个自我改进设计。班主任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学生的纠偏设计,会被精心放进档案。学生如果再出偏失,就对照先前的纠偏设计找原因,再次进行自我改进设计。班主任活用班训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重塑新我。往返几次,班训的文化内涵,渐入多数班级成员之心而现于行。

    二是开展“爱心储蓄”的常态活动。借助常态的实践活动将“帮助别人”的文化精神转化为自觉行为。

    个人记录“爱心储备”。在学生的每周记事本上辟两个小栏目,即“我为别人做了什么”和“我所看到的为别人着想的人”,各自用一句话记录清楚是何时何地何事,并标上序号。一周一记,周周积累。形式上是储备帮助别人做好事,实质上是不断强化帮助别人做好事的自觉意识。这种强化,既是内化的过程,也是外化的过程,积量变以促质变,实现“化”的循环落实。

    集体评选“爱心大使”。个体的单做,不足以持久,需要在集体氛围之中创先争优,彼此促进,共同提高。每个学生周末上交“爱心储备”记录,班主任根据完成的质与量,批示“特别推荐”。并让学生交互传阅,民主推荐“每周爱心之星”,在班级表扬栏公布。以此循环,每月集中展示“爱心之星”事迹,组织全班评出“月度爱心大使”,将其照片、事迹和感言,集中贴在班级表扬栏,同时放进班网的荣誉榜,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举行“学期感动班级人物”颁奖。每学期结束前最后一次班会,仿照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举行隆重的“感动班级人物”颁奖班会。获奖同学要准备获奖感言,未获奖同学参与策划颁奖活动细节;获奖同学家长佩上红花,家长代表还要发表讲话。获奖同学光彩夺目地出现在现场。由此,一个综合育人的场及场效应生成了。参与活动的同学、教师、学校领导和家长,其实都在践行“帮助别人”的文化精神。

    “爱心储蓄”作为奖优前提。班级中的各种评优、奖励和外出交流,优先考虑获得爱心好评的同学。这个激励机制的建立,形成一个鲜明的文化导向,爱别人帮别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在全班逐渐养成。学生自发组织了“小蜜蜂”服务队,除了每周一次全校性校园“除污”,还不定期地深入街道、居委会和大型居民小区,为宣传文明、美化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纵览这个班级班训“默化”过程,可以清晰看出默化的场气与效应生成的轨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