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创造:学校教育的新主张
澳大利亚中学校长协会会长 雪莉·葛提根:
学校教育要放慢脚步
教育中的爱体现为关注学生心智成长。学校教育要放慢脚步,多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感受,才有可能理解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心中所想。只有在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学校才更容易引导、启发和教育他们。
学校教育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哪些地方呢?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技能或某一方面的天赋,这就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东西。学校要给学生这些天赋一个被发现的机会。只有认真聆听学生的感受,才有可能发现他们对哪些东西更有兴趣,进而知道应创造怎样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所长,这样,自然而然便有了创造。
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力。学校教育要做的,就是通过努力,让学生把这种创造力付诸实践,直到其价值最终得以显现。我们这个时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点燃每个人体内创造力的火炉,并使之旺盛燃烧。
可以想象,未来共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提出挑战的人,第二种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人,还有一种是只会眼巴巴地期待变化的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三种人中的哪一种?你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将会深刻影响到你的教育方式。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育领导学院院长 加卡·埃尔瓦:
学校应致力形成鼓励创造的氛围
“创造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
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能提出问题的人,并且有勇气去寻找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肯定创造力在教育中的价值,就等于打通了一条进入社会的通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自我是学校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西卡森特米哈伊曾提出:“创造力可以是行动,可以是创意,可以是成果。它们可以刷新、拓展我们旧有的认知范畴。”怎样才能把创造力转化为创新行动?对孩子而言,玩耍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学龄孩子开始喜欢在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中玩耍游戏。通过做游戏,孩子能学到一些基本技能,并且开始明白,竞争需要在规则的约束之下进行。这时,学校便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营造学生发展创造性的成长环境。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产生创造力?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学生创造力需要安全感、支持和自由。另外还应了解,创造力会被一些教条、规则还有过度的考试压抑。
如此看来,学校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形成鼓励创造的学习气氛。创造建立在积极和鼓励的态度上,创造需要信任、互相支持和开放沟通。建设一所有创新性和包容创造的学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和相互学习。
英国中学校长代表 卡梅尔·汉尼夫:
创造力需要师生共同唤醒
我们学校组织的文化节和义工活动,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学校生活的多样性。在这些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创造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唤醒;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有适度的刺激来激发。优质课程一定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但要完成这些课程,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提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更有计划性,而且要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小组作业和创新技巧;此外,要细致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成就。
全球校长联盟会员、欧洲教育协会副会长 奈丽·古埃尔:
学校教育须明晰究竟要改变什么
由于就业率持续走低,欧洲很多社区的学校都出现了学生退学情况。很多法国校长认为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他们更加关注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强调提高校长的领导力。对于教学,我认为应提倡“标杆学习”。“标杆学习”并不是指不断地复制标准模型。它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自身状况,另外还要帮助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其难点在于,学校教育一定要弄明白——“我们究竟想要改变什么”。
荷兰中学校长协会会长 思尔德·斯拉格:
学校不应是一架生产机器
荷兰人骨子里就有反对独裁主义的基因,他们有很强的自治意识。这直接导致我们的学校没有等级。我非常欣赏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句话:无为而治。
学校不应该是一架生产机器。学校应传递给学生的是哲学或者人生道理,教给学生的是合作而非竞争。学习应成为一种经历,其中有三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得到智慧,第一是思考,这种方法最体面;第二是模仿,这种方法最简单;第三是切身经历——这是一种更磨砺人生的方法。
加拿大多伦多韦克斯福德艺术学院 玛格丽特·卡尔:
应让学生更多从实验中去学习
“创造性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造性教学是教师使用各种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指的是鼓励学生要创造性地去思考,让他们从实验中学习。以数学为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程序为:逻辑推理和试验、反思、选择工具和计算策略、联系、表现以及沟通,最终是问题的解决。
南非比勒托利亚大学 约翰·贝克汉姆:
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
南非有一套包括法律保护和鼓励实践的保护创造力的方法与体系。南非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其中包括艺术创造和学术自由、调查自由。
我们建构了一个创造力模型。这个模型共有三层。第一层是需求意识,第二层是发展需求,第三层是生成产品。需求意识指的是,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是对自己所在社区或是生活中需求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进入到第二个层级。此时需要团队设计和领导力测试。之后,我们走到了最高层,即生成产品。这就是创造力产生的整个过程。
从最基础的第一阶段看,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创造力产生的第一步。
专家点评
爱、创造与教育
■陈玉琨
中国先哲孔夫子有句话“仁者爱人,智者不惑”。本次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教育:爱与创造》中外名校长论坛,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他们是仁者,他们是智者,所以这一次会议是仁者和智者的对话。
爱究竟是不是人的本性?有人说爱是人的本性,动物也知道爱,人来自动物,老鸡会爱小鸡,老鹰会爱小鹰,这是天性,所以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自然界还存在一个法则,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老鹰吃小鸡,似乎爱并非是动物的本性,那么也就不是人的本性。人不同于动物,人的进化史称为文明史,就是一个不断摆脱野性、摆脱兽性的历史。人希望世界更加和谐,所以我们需要爱。那么什么是爱呢?从中外校长的对话中可以概括出一点:爱就是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保护环境。
本次论坛,中外校长对于创造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为什么教育要把创造作为自身的目标?无疑,创造是人的需要,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对人本质特征的确定。只有自我实现,人活着才有意义,否则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区别。值得欣慰的是,与会者都认同这个观点:享受生活首先要学会享受创造,创造的过程使人聪明,创造的结果使人愉悦。
“为创造的教育”决定了教育本质是传递智慧的过程,教育借助于传递这样一种载体,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教育过程中,创造性精神普遍缺失。人们总是在关注昨天的、现成的知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途径,在课堂上能够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所幸,今天有这样一种中外校长的对话方式,在研究和探讨这样的话题,从而使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一方面充满爱,另一方面又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充满着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本版图片由北京新英才学校提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