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或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隐喻的核心实际上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它要求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相似、相邻性的替代或暗示、假借等方式,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逐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王炳社 赵玲

    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人曾主张,“教育即生长”,这是一个隐喻,也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教师便是“园丁”,是“浇水者”、“施肥者”,并不实质参与对象的生长过程,这多少有点“自由主义”的味道。

    在我国,有人认为,教育语言由教育术语、教育口号和教育隐喻构成;也有人认为,“隐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是一种隐喻行为,等等。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的,实质上却是对隐喻的一种误读。

    什么是教育隐喻

    当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同学要用砖头砸另外一位同学,便立即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个犯错误的男同学就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那个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隐喻式教育的案例,由此也可以看出隐喻式教育的显著效果。教育隐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隐喻的相似性原理,以替代、转换、借用、暗示等方法和形象化的手段,从而获得特殊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艺术方式。

    在西方,苏格拉底、卢梭、杜威等人早就主张隐喻式教育了,比如“产婆术”和“教育即生长”等。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或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隐喻的核心实际上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它要求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以相似、相邻性的替代或暗示、假借等方式,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从而逐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愚公移山、龟兔赛跑、庖丁解牛、刻舟求剑等成语故事,都是很好的隐喻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诸如此类作品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能够充分启发和调动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既教知识又开发思维的目的。科学的隐喻主要是类比,因而在自然科学的教育与传授中主要应采取类比的方式进行。因此,教育隐喻的关键是教师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善于设计问题,紧紧围绕开启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来进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自我反省,不断总结,举一反三。

    怎样使用教育隐喻

    教育隐喻是一种教育方式,教师运用隐喻方式实施教育方案以达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目的。隐喻方式就是主体通过已知的某一事物的属性来理解、认识另一事物相似属性的思维过程。

    在实施隐喻式教育过程中,不管用什么方法,核心问题都必须紧紧围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目标。而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寻找到有相似属性的喻本和喻体,以达到替代、暗示、选择的隐喻目的。为达此目的,应该采取如下操作办法:其一,就是要确保喻本和喻体之间一定要有必然性联系,比如语文学科讲竹、梅、荷、松等,必然地要归结于和高尚之人的品格的联系,也就是说,君子必然具备或者是竹的坚韧和虚心,或者是梅的高洁和与众不同,或者是荷的清新本色,或者是松的坚强和不屈,等等。其二,教师所使用的隐喻必须是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够理解的,学生借此更容易理解事物。如果使用隐喻反而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艰涩和不方便,那教育隐喻就偏离了方向。其三,实施隐喻教育,要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隐喻式教育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阈限的突破与拓展。

    教育隐喻有何“妙用”

    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讲学。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他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却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开始讲话:“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行知形象的开场白叫好。这里,环境的宽松,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实际上也是隐喻的一种教育方法,即以宽松、自由的氛围代替了正襟危坐,以启发、暗示代替了灌输,效果有天壤之别。

    由此看来,实施隐喻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它更有利于开启受教育者的大跨度联想和开拓受教育者的思维空间,培养受教育者的跳跃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横向思维能力,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用隐喻式教学,诸如诗歌散文、音乐、绘画等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人文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美育中有很高价值。第二,隐喻的教育方式往往以生动性和形象性的方式进行,因此,它能够开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思维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能够感召和唤醒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各类学科知识的兴趣。第三,由于隐喻式教育往往采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实施教育,核心和重点是寻找或按照事物的相似点来展开,这就有利于开发学生对事物的相似性类推能力,对于学生思维阈限的突破和拓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有关学科的教学中,它的作用和意义十分巨大。第四,采用隐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信心,更有利于调动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对于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第五,隐喻式教育有利于学生在联想、想象的基础上酝酿形成系统思维的物化形态——意象,从而为学生开展下一步行动或深入的科学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六,有利于学生象征思维的建立和构架,从而为其宏观思维的展开和科学建构能力的形成、强化与提升提供必备条件。第七,由于隐喻式教育注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而且常常融理于象,融情于景,所以更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性情,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情商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以上只是对教育隐喻问题的一个轮廓式描述,至于更多的学术细节问题和应用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在实践中总结。(王炳社系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赵玲系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