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色 方能有声有色
校园风景
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
邱静同学获得“大广赛”二等奖,并受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领导老师欢迎田强同学捐髓归来
????学校先后两次获得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荣誉称号
近期,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屡屡出现在各类大赛的获奖名单上,学校学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多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华南赛区中,学校学生与重点大学同台竞技,斩获多项大奖,表现抢眼。此前,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湖北省诗歌散文大赛等竞赛中,学校学生一路摘金夺银,在同类独立学院中独占鳌头,与重点院校比肩。
“虽然我们办学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对领奖一点都不陌生。”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李明清说。
学校学生考研成绩也让同行不敢小觑。2013年,学校生物化学系平均录取率达31.25%,其中,生物工程专业录取比例高达50%。学生在校考取的各类资格证书不仅范围广,而且层次高。近几年,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大家都说就业是天下第一难事,我倒觉得不是太难。这要归功于我们实施的特色办学战略。”学校主管招生就业工作的常务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胡志华颇为自信地说。
这是怎样的一所高校?他们何以自信满满?他们为何能在高校林立的教育大省成功“突围”?让我们走近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部门批准试办、2004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门确认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置身董永故里湖北孝感,紧邻作为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的举办高校——湖北工程学院,教育资源配置条件得天独厚。
办学之初,学校就明确了“一个坚持(坚持应用性本科办学方向)、两个服务(为社会经济需求服务、为学生求职发展服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按新机制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学校创办初期多次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与师生一起参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大讨论,在广泛听取专家、教师特别是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吸收兄弟院校的经验,从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了从举办高校“带土移植”到“去土留根”的转变。
学校依托举办高校优势学科设置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应用型专业,同时与举办高校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根据人才培养层次,确定了“加强必备理论基础,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教学目标,整合同一学科相近专业基础课平台,按应用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学校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时比重,开阔学生视野。大幅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实行“专业教育+从业资格(证书)教育”和“3.5+0.5”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加大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过十年的办学,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初显。学校现设有语言文学系、财经政法系、信息工程系、城市建设系、生物化学系、机电工程系6个教学系和1个公共课部。学校联合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共建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形成了土木建筑、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特色学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扶持学科,实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学校按照“文理兼容、应用为主、工科优先”的专业建设思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发展建设应用类工科专业,对应城镇化建设提速的需要,把建筑类工科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关于“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要求,实施专业内部结构改造,有选择地进行“文科与理科兼容,工科与理科交叉”的改革试点。学校目前共开办有土木工程、建筑学、自动化、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0多个本专科专业。应用型工科类专业占41.2%。已确立了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学校重点专业、改革试点专业梯级递进与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现建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3个校级重点专业,4个校内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特色之一:寓导于督 创新教学
质量即生命,特色即优势。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围绕教学过程,于纵向,由院、系两级利用行政手段对教学环节进行规范性管理;于横向,组织教学督导员、教学联络员(学生)、同行教师采取听课、评教评学等形式,实施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全程督导;以《教学工作简讯》和《督导工作简报》为平台,及时公布教学信息,推广教与学的先进典型;促使教学过程处于科学化、规范化的良性循环之中。
一是教学督导,打造流动“保险栓”。目前,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督导”,成了提高育人质量的流动“保险栓”。
2011级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很纳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教室后排多了一位低调的“老学生”,准时到课、认真听讲埋头做笔记。每周都能看到一两次,不过,有时是在“建筑力学”的课堂,有时则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有时在天工楼教室,有时是在科技楼教室。原来,这位“老学生”是学校特聘的“明察暗访”教学督导员邹崇金教授。
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督导中心”,聘请了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骨干教师担任专、兼职督导。教学督导坚持“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方针和坚持“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原则,深入课堂教学一线,狠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听课,督导还要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状况、学生的到课率、学风等情况,总结教风、学风建设中的经验和不足,为师生“把脉”。他们还参与教学优秀奖的评定,教学计划的审定,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对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9年,学校出台了教学联络员制度,每学年在各个班级聘任教学联络员,搜集和反馈教学及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反映师生对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意见,关注学生课外学习动态,每月召开教学联络员座谈会,发动学生教学联络员为“问题课”教师“提个醒”。
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车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成立了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立了数十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为了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学校创新并实施“讲—演—练—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搬进工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加强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坐上了理论学习、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到就业的“直通车”。不少同学未毕业就收到了企业聘任的“橄榄枝”。
三是实施“青蓝工程”,帮教师“站稳讲台”。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高水平教学的提供和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学校通过三种渠道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充分利用举办高校的优质教师资源,经过精挑细选,聘请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做兼职教师;二是不拘一格选人才,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种专业人才,包括退休老教授,组成自有教师队伍;三是向与学校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单位,邀请经验丰富的人员开展实习实训,形成特色队伍。学校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持续实施“青蓝工程”,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结对子”帮扶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准备等方面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站稳”讲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